《明史·卷三十四-利来w66国际

《明史·卷三十四》◎礼十二(凶礼一)次五曰凶礼。凡山陵、寝庙与丧葬、服纪及士庶丧制,皆以类编次。其谒陵、忌辰之礼,亦附载焉。山陵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荐号曰祖陵。设祠祭署,置奉祀一员,陵户二百九十三。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太祖至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视。洪武二年荐号曰英陵,后改称皇陵。设皇陵卫并祠祭署,奉祀一员、祀丞三员,俱勋旧世袭。陵户三千三百四十二,直宿洒扫。礼生二十四人。四年,建祖陵庙。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前殿寝殿俱十五楹,东西旁各二,为夹室,如晋王肃所议。中三楹通为一室,奉德祖神位,以备袷祭。东一楹奉懿祖,西一楹奉熙祖。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三十一年,太祖崩。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遗诏。于本署斋宿,朝晡诣几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命妇孝服,去首饰,由西华门入哭临。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俱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凡临朝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朝衰服。群臣麻布员领衫麻布冠、麻绖、麻鞋。命妇麻布大袖长衫,麻布盖头。明器如卤簿。神主用栗,制度依家礼。行人颁遗诏于天下。在外百官,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四拜。听宣读讫,举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设香案哭临,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礼部备。孝陵设神宫监并孝陵卫及祠祭署。建文帝诏行三年丧,事在《本纪》。以遭革除,丧葬之制皆不传。文帝崩于榆木川,遗诏一遵太祖遗制。京师闻讣,皇太子以下皆易服。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百官素服,朝夕哭临思善门外。礼部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诸王、公主,成服日为始,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服内停音乐、嫁娶、祭礼,止停百日。文武官闻丧之明日,诣思善门外哭,五拜三叩头,宿本署,不饮酒食肉。四日衰服,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衰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视事,白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朝衰服,二十七日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听选办事等官衰服,监生吏典僧道素服,赴顺天府,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命妇第四日由西华门入,哭临三日,俱素服,二十七日除。凡音乐祭祀,并辍百日。婚嫁,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二十七日。在外以闻丧日为始,越三日成服,就本署哭临,余如京官。命妇素服举哀三日,二十七日除。军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余俱如京师。凡京官服,给麻布一匹自制。四夷使臣,工部造与。诸王公主遣官及内外文武官诣几筵祭祀者,光禄寺备物,翰林院撰文,礼部引赴思善门外行礼。京城闻丧日为始,寺观各鸣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丧将至,文武官衰服,军民素服赴居庸关哭迎。皇太子、亲王及群臣皆衰服哭迎于郊。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遣中官奉大行皇帝遗衣冠。作书赐汉王、赵王。礼臣言:“丧服已逾二十七日,请如遗命,以日易月。”帝以梓宫在殡,不忍易,素冠、麻衣、麻绖视朝,退仍衰服,群臣听其便。十二月,礼部进葬祭仪:发引前三日,百官斋戒。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社,皇帝衰服告几筵,皇太子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止。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并所过河桥、京都应祀神祇及经过应祀神祠,仪用酒果肴馔。是夕,设辞奠,帝后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命执事者设大昇轝、陈葬仪于午门外并大明门外。将发,设启奠。皇帝暨皇太子以下衰服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执事者升,彻帷幙,拂拭梓宫,进龙輴于几筵殿下。设神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祖奠如启奠仪。皇帝诣梓宫前,西向立。皇太子、亲王以次侍立。内侍于梓宫前奏,请灵驾进发,捧册宝、神帛置舆中;次铭旌出;执事官升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降殿,内侍官请梓宫升龙輴,执事官以彩帷幕梓宫,内侍持伞扇侍卫如仪。旧御仪仗居前,册宝、神帛、神亭、铭旌以次行。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妃后随。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内侍请灵驾进发,皇帝以下哭尽哀,俱还宫。梓宫至午门外,礼官请梓宫升大升轝。执事官奉升轝讫,礼官请灵驾进发。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出端门外,行辞祖礼。执事官设褥位于太庙帛香案前。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门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兴,正立于神后跪。礼官跪于左,奏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谒辞。皇太子俯伏,兴。赞五拜三叩头毕,皇太子捧神帛兴,以授礼官。礼官安舆中,请灵驾进发。皇太子仍丧服,亲王以下随行。梓宫由大明中门出,皇太子以下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乘马至陵,在途朝夕哭奠临。诸王以下及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祭。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者悉还。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殿门外,俟大升轝至。礼官请灵驾降轝,升龙輴诣献殿。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太子、亲王由左门入,安奉讫,行安神礼。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读祝。俯伏,兴,四拜,举哀。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遣官祀告后土并天寿山,设迁奠礼,如上仪。将掩玄宫,皇太子以下诣梓宫前跪。内侍请灵驾赴玄宫,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堂。内侍捧册宝置于前,陈明器,行赠礼。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进赠。执事官捧玉帛进于右,皇太子受献,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俯伏,兴,四拜,举哀,遂掩玄宫。行飨礼,如迁奠仪。遣官祀谢后土及天寿山。设香案玄宫门外,设题主案于前,西向。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内侍盥手奉主置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毕,内侍奉主安于神座,藏帛箱中。内侍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上神主。赞四拜,兴,献酒,读祝。俯伏,兴,四拜,举哀。内侍启椟受主讫,请神主降座升舆。至献殿,奏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初虞礼。皇太子四拜,初献,奠帛酒,读祝,俯伏,兴。亚献、终献,四拜,举哀,望瘗。内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焚凶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皇太子行礼。还京,皇帝行礼。神主将还,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舆,仪仗侍卫如仪。皇太子随,仍朝夕奠。至京,先于城外置幄次,列仪卫,鼓吹备而不作。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神主行,百官从。至午门外,皇帝衰服迎于午门内,举哀,步导主升几筵殿。皇帝立殿上,内侍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安神礼。皇帝四拜,兴,奠酒,读祝。俯伏,兴,四拜,举哀。皇太子以下陪拜。百官于思善门外行礼如仪。明日,百官行奉慰礼。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祔飨用卒哭之明日,太常寺设醴馔于太庙,如时飨仪,乐设而不作。设仪卫伞扇于午门外,内侍进御辇于几筵殿前,皇帝衰服四拜,举哀。兴,哀止,立于拜位之东,西向。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辇,诣太庙祔飨。至思善门外,皇帝易祭服,升辂,随至午门外,诣御辇前跪。太常卿奏请神主降辇,皇帝俯伏,兴,捧主由左门入,至丹陛上。典仪唱“太宗文皇帝谒庙”。至庙前,内侍捧主至褥位,皇帝于后行八拜礼。每庙俱同。内侍捧主北向,太常卿立坛东,西向。唱“赐坐”,皇帝搢圭,奉神主安于座,诣拜位行祭礼,如时飨仪。太常卿奏请神主还几筵,皇帝捧主由庙左门出,安奉于御辇。皇帝升辂随,至思善门降辂,易衰服,随至几筵殿前。内侍请神主降辇,升座。皇帝由殿左门入,行安神礼毕,释服还宫。明日,百官素服行奉慰礼。大祥,奉安神主于太庙,礼详庙制。皇帝祭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坛,王府遣官共祭一坛,在京文武官祭一坛。自神主出几筵殿,内侍即撤几筵、帷幄,焚于思善门外。禫祭,遣亲王诣陵行礼。洪熙元年,仁宗崩。皇太子还自南京,至良乡,宫中始发丧,宣遗诏。文武官常服于午门外四拜。宣毕,举哀,复四拜。易素服,迎皇太子于卢沟桥,桥南设幕次香案。皇太子至,常服,诣次四拜。听宣遗诏,复四拜,哭尽哀。易素服至长安右门下马,步哭至宫门外,释冠服,披发诣梓宫前,五拜三叩首,哭尽哀。宫中自皇后以下皆披发哭。皇太子就丧次东,见母后。亲王以次见皇太子毕,各居丧次,行祭告礼。丧仪俱如旧。惟改在京朝夕哭临三日,后又朝临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临三日,无朝临礼。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入哭临。服除,礼臣请帝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百官皆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退朝,仍终太宗服制。帝曰:“朕心何能忍,虽加一日愈于已。”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令百日后再议。已百日,礼臣复请御奉天门。帝命候山陵事毕。先是,诏营献陵,帝召尚书蹇义、夏原吉谕曰:“国家以四海之富葬亲,岂惜劳费。然古圣帝明王皆从俭制。孝子思保其亲体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况皇考遗诏,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庑神厨各五楹,门楼三楹。其制较长陵远杀,皆帝所规画也。吏部尚书蹇义等请祔庙后,素服御西角门视事。至孟冬岁暮,行时飨礼。鸣钟鼓,黄袍御奉天门视朝。禫祭后,始释素服。从之。宣宗崩,丧葬如献陵故事。惟改命妇哭临,自三品以上。英宗崩,遗命东宫过百日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宪宗即位,百日御奉天门视朝,礼仪悉用吉典。宪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视朝,不鸣钟鼓,百官素服朝参,百日后如常。弘治元年正旦,时未及小祥,帝黄袍御殿受朝。次日,仍黑翼善冠,浅淡服、犀带。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庙及奉先殿。至禫祭,免朝。择日遣官诣陵致祭。孝宗崩,工部言:“大行遗诏,惓惓以节用爱民为本。乞敕内府诸司,凡葬仪冥器并山陵殿宇,务从减省。”礼部言:“百日例应变服,但梓宫未入山陵,请仍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百官仍素服朝参。”从之。自辞灵至虞祔,荣王俱在陪列。既而王以疾奏免。礼部请以驸马等官捧帛朝祖,帝曰:“朝祖捧帛,朕自行。”发引,亲王止送至大明门外。其在途及至陵临奠,俱护丧官行礼。后遂为例。世宗崩,令旨免命妇哭临。隆庆元年正月,未及二十七日,帝衰服御宣治门,百官素服、腰绖奉慰。发引,帝行遣奠礼。至朝祖,则遣官捧帛行礼。梓宫至顺天府,皇亲命妇及三品以上命妇祭,余如旧制。光宗即位,礼部言:“丧服列代皆有制度,而断自孝宗。盖孝宗笃于亲,丧礼详且备,故武、世、穆三庙皆宗之。今遵旧制,以衰服御文华门视事,百官素服朝参,候梓宫发引除。”从之。明自仁宗献陵以后,规制俭约。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余万云。《明史·卷三十四》翻译及注释第五是凶礼。所有山陵、寝庙与丧葬、丧事之祭以及士人和普通百姓的服丧等制度,都按类编排。那些拜谒陵墓、禁忌日辰的礼仪,也附带记载在这里。太祖即位,追加上溯四代皇帝尊号。皇祖父熙祖,坟墓在凤阳府泗州嫔城北面,进号为祖陵。设立祠祭署,设置奉祀一人,护陵人户二百九十三户。皇父仁祖,坟墓在风阳府太平乡。太祖到濠,曾经提议改葬,没有结果。于是增培泥土以堆高坟墓,命令陵墓旁边的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户守护。洪武二年,进尊号为英陵,后来改称皇陵。设置皇陵卫和祠祭署,奉祀一人、祀丞三人,都由勋旧之臣世代承袭。护陵人户三千三百四十二户,值班宿卫洒扫。礼生二十四人。洪武四年,建立祖陵庙。仿照唐、塞同堂异室的规制,前殿、寝殿都是十五楹,东西厢各二间,成夹室,按照晋王肃所议礼仪办。中间三楹穿通作为一室,供奉德祖的神位,以供袷祭。束边一楹供奉懿祖神位,西边一楹供奉熙祖。洪武十九年,命令皇太子前往泗州修缮祖陵,埋葬三祖皇帝皇后的冠带服饰。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死。礼部决定,京官听到丧耗的第二天,穿素服,戴乌纱帽、黑角带,到内府听皇上的遗诏。在本官署斋戒留宿,朝时和晡时到灵座前哭丧。遇三天穿上丧服,朝时和晡时聚集聚官举哀号哭,到埋葬后纔停止。从穿上丧服之日起,二十七日除服。受封号的妇女穿孝服,除去首饰,从西华门进入聚集举哀号哭。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都服斩衰丧三年,二十七个月除服。凡是到朝廷处理政事,穿素服,戴乌纱帽、黑角带,退朝穿衰服。群臣穿麻布圆领衫,戴麻布冠,系麻绖,穿麻鞋。受封号的妇女穿麻布大袖长衫,用麻布盖头。殉葬器物按仪仗队办理。神位牌用栗木,制度依照家礼。行人向天下人颁布遣诏。在京城外的百官,诏书到达之日,穿素服,戴乌纱帽、黑角带,拜四拜。听到宣读遣诏完毕,高声号哭哀悼,又拜四拜。三日后穿上丧服,每天早上摆设香案聚集举哀号哭,三日后除丧。各自派官员到京城进行吊祭,祭祀所用之物由礼部备办。孝陵设置神宫监和孝陵卫以及祠祭署o建文帝下诏服三年丧,事情记载在《本纪》中,因遭到变故被废除,丧葬的制度都没有传下来。文帝死在榆木川,遗诏交代全部遵从太祖遗留下来的制度辨丧事。京城听到讣告,皇太子以下都改换服饰。宫中设灵座,早晚哀哭祭奠。百官穿素服,早晨晚上在思善门外聚集举哀号哭。礼部制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以及诸王、公主,从穿上丧服之日开始,服斩衰三年,二十七个月后除服。服丧期内停止音乐、嫁女娶妇、祭祀,只停止一百天。文武官员听到丧耗的第二天,到思善门外哭悼,拜五拜叩三次头,住宿在本官署,不饮酒吃肉。四日服衰服,早晨晚上聚集举哀哭悼三天,又早晨聚集举哀哭悼十天。穿衰服二十七天。凡是入朝廷以及处理政事,用白布裹着纱帽、垂下衣带,穿素服,腰系绖带,穿麻鞋。退朝穿衰服,二十七天以后,穿素服,戴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个月后除服。听候选拔办事等官员穿衰服,监生、吏典、僧道穿素服,到顺天府,早晚聚集举哀号哭三天,又早晨聚集举哀号哭十天。受封号的妇女第四天从西华门进入,聚集举哀号哭三天,都穿素服,二十七天除服。凡是音乐、祭祀,一并停止一百天。嫁娶,官吏家停止一百天,军民家停止一个月。军民穿素服,妇人穿素服不化妆修饰,都是二十七天。在京外从听到丧耗之日开始,遏三天穿丧服,就地在本官署聚集举哀号哭,其余与京城官员相同。受封号的妇女穿素服号哭哀悼三天,二十七天除服。军民男女都穿素服十三日,其余都如同京城的军民。凡是京城官服丧,供给麻布一匹自己制丧服。四方蛮夷的使臣,工部制成给与。诸王、公主、派遣的官员以及内外文武官员到灵座祭祀的,光禄寺准备祭物,翰林院撰写祭文,礼部引导到思善门外行礼。京城从听到丧耗之日开始,寺庙道观各敲响钟声三万杵,禁止屠宰牲口四十九天。丧柩将要到,文武官员穿衰服,军民穿素服到居庸关哀哭迎接。皇太子、亲王以及群臣都穿着衰服在郊外哀哭迎接。到内宫,供奉安置在仁智殿,加装殓,装入棺材。派宦官捧持刚死皇帝遗下的衣冠。写书信赐给汉王、赵王。礼官说:“丧服已经超过二十七天,请求按照皇帝遗留下来的仑令,把服月丧改焉服日丧。”皇帝因棺材停留等待安葬,不忍心改换,戴着素冠,穿着麻衣,系着麻绖上朝处理政事,退朝后仍然穿衰服,群臣听其自便。十二月,礼部进呈葬祭仪式。出殡前三天,百官斋戒。派官员把安葬日期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帝穿衰服祭告灵座,皇太子以下都穿衰服随班行礼。百官服衰服早晨聚集举哀号哭一次,到出殡之日停止。前一天,派官员祭祀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和经过的河桥、京城应祭祀神灵和经过的地方应该祭祀的神灵祠庙,仪式用酒、水果、菜肴。这天晚上,陈设辞剔祭奠的祭品,皇帝、皇后、太子以下都穿衰服,按顺序进行祭奠。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命令执事者在午门外及大明门外摆设载灵柩的大升舆,陈设丧葬用品。将要出殡,陈设灵柩启迁前举行的祭奠礼。皇帝以及皇太子以下穿衰服,拜四拜。祭献帛、献酒、宣读祝辞,拜四拜。高声号哭致哀,启行,哀哭停止,举行望痉仪式。执事官走上停柩的宫殿,撤除帷幕,擦拭干净天子的灵柩,进呈运载天子灵柩的灵车放在灵座殿下面。在宫殿台阶陈设神亭、神帛舆、谧册宝舆,陈设出殡前的祭奠礼、仪节如同灵柩启迁前的祭奠礼。皇帝到灵柩前面,面向西站立。皇太子、亲王依次站立陪侍。内侍在灵柩前上奏,请灵柩出发前行,捧册宝、神帛放在车中;其次标志有死者身份地位和姓名的铭旌出行;执事官抬起灵柩,内执事拿着装饰棺材的饰物在棺的左右覆盖。走下官殿,内侍官请灵柩升上灵车,执事官用彩色帷帐盖住灵柩,内侍拿着伞扇按仪节侍卫。以前御用的仪仗走在前面,册宝、神帛、神亭、铭旌依次行进。皇帝从官殿左门出宫,后妃、皇太子、亲王以及宫妃跟随在后面。来到午门内,陈设将葬时的祭奠礼,仪节如同出殡前的祭奠礼。内侍请灵车前进,皇帝以下号哭以尽哀思,都返回宫。天子灵柩到达午门外,礼官请灵柩升上名叫大升舆的灵车。执事官捧灵柩升上大升舆之后,礼官请灵车出发前进。皇太子、亲王以下哭着送出端闩外面,举行辞别祖宗祭祀礼。执事官在太庙香案前设置铺有锦褥的座位。皇太子改换平常服饰,捧着神帛,从左门进入,到达覆盖锦褥的位置跪下,放置神帛在锦褥上,起身,正面立于神帛的后面跪下。礼官跪在左面,进奏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拜谒辞。皇太子俯首伏地,起身,礼赞行拜五拜三叩头礼完毕,皇太子捧着神帛起身,把它交给礼官。礼官安放在舆中,请灵车进发。皇太子仍然穿丧服,亲王以下跟随前行。灵柩从大明中门出去,皇太子以下从左门出去,步行送到德胜门外,乘马到陵墓,在途中早晨晚上号哭祭奠聚众举哀。诸王以下和百官、军民中年高有德者、四品以上有封号的妇女,依次沿途设置祭品祭奠。文武官员中不属于山陵执事者全部返回。到达陵墓,执事官先在献殿门外陈设天子灵车,等侯大升舆到来。礼部官请天子灵柩从大升舆上放下来,升上灵车,到达献殿。执事官捧着灵柩进入,皇太子、亲王从左门进入,安放完毕,举行安神礼。皇太子拜四拜,起身,祭奠酒,宣读祝辞。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号哭哀悼。亲王以下陪伴拜祭,如同通常礼仪。派遣官员祭告地神和天寿山,陈设迁置祭奠礼,如同上面的礼仪。将要掩盖坟墓,皇太子以下到灵柩前跪下。内侍请天子灵柩进入坟墓,执事官捧着灵柩进入天子墓室。内侍捧册宝放置在前,陈设随葬器物,举行赠礼。皇太子拜四拜,起身,祭奠酒,进献赠物。主管官捧玉帛从右面进入,皇太子接受献物,把它交给内执事,捧入天子墓室安放好。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号哭哀悼,于是掩蔽坟墓。举行饮醴酒礼,如同迁置祭奠礼仪。派遣官员祭祀告谢地神以及天寿山。陈设香案在坟墓墓门外面,在前面陈设放置写有死者身份名字的牌位的祭案,面向西。在案前设置皇太子的拜位,面向北。内侍洗手后捧着牌位放在案上,题主官洗手后面向西题写完毕,内侍捧着牌位安放在神座上,藏在帛箱中。内侍上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升上神位牌。礼赞拜四拜,起身,献上酒醴,宣读祝辞。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号哭哀悼。内侍开启木椟受纳神位牌完毕,请神位下座升舆。到达献殿,奏请神位下舆升上神座,举行葬后初次在嫔宫的祭礼。皇太子拜四拜,初次奠爵,进献帛酒,宣读祝辞,俯首伏地,起身。第二次奠爵、最后奠爵,拜四拜,号哭哀悼,捧祝、帛到埋毛血处焚化。内官捧神帛箱埋在殿前,在野外焚烧丧葬所用的器物。埋葬之日举行初次还祭于殡宫的虞祭礼,逢偶日举行第二次还祭于殡宫的虞祭礼,逢单日举行第三次还祭于殡宫的虞祭礼,以后间隔一天举行一次还祭于殡宫的虞祭礼,一直到进行九次虞祭而停止。在途中,皇太子举行祭礼。返回京城,皇帝举行祭礼。神位牌将要返还,内侍请神位牌下座升舆,仪仗侍卫按礼仪安排。皇太子跟随,仍然早晚祭奠。到京城,先在城外设置帷幄驻扎下来,陈列仪仗与卫士,鼓乐具备但不吹奏。百官穿衰服等候在城外,神位牌送入帷幄安放,百官依次拜五拜叩三个头。神位牌前行,百官跟从。到达午门外,皇帝服衰服在午门内迎接,号哭哀悼,步行引导神位牌升上灵座殿。皇帝站在殿上,内侍请神位牌下舆升上灵座,举行安神礼。皇帝拜四拜,起身,进献醴酒,宣读祝辞。俯首伏地,起身,拜四拜,号哭哀悼。皇太子以下陪侍礼拜。百官在思善门外按礼仪行礼。第二天,百官进名举行拜慰天子、太后的奉慰礼。在虞祭后的单日,举行卒哭祭,自此之后,停止无定时的哀至则哭,改为早晨晚上定时哭祭,卒哭祭礼仪与虞祭礼仪相同,从此罢除早晨晚上祭奠。在卒哭祭的第二天举行配飨宗庙的柑飨祭,太常寺在太庙设置酒醴肴僎,如同四时祭祀的礼仪,设置鼓乐但不吹奏。在午门外设仪仗卫士伞扇,内侍进献辇车于灵座殿前,皇帝穿衰服,拜四拜,号哭哀悼。起身,哀哭停止,站在拜位的束面,面向西。内侍请神位牌降下灵座升上辇车,到太庙进行宗庙配飨。到思善门外,皇帝换上祭服,登上辖车,随同到午门外面,到神位牌所在车的前面跪下。太常卿上奏请神位牌下辇车,皇帝俯伏,起身,捧着神位牌从左门进入,到赤色台阶上。典仪官导唱“太宗文皇帝谒见宗庙”。到庙前,内侍捧着神位牌到铺有锦褥的位置。皇帝在后面行八拜礼。拜见先代每位皇帝的神庙的仪式都相同。内侍捧着神位牌面向北,太常卿站在坛台柬面,面向西。宣唱“赐坐”,皇帝把圭插在衣带上,捧着神位牌安放在座上,到拜礼的位置行祭礼,如同四时祭飨的礼仪。太常卿上奏请神位牌返回灵座,皇帝捧着神位牌从宗庙左门出,安放在御辇车上。皇帝登上辖车跟随,到思善门下辖车,改换衰服,随着到灵座殿前。内侍奉请神位牌下辇车,升上灵座。皇帝从殿的左门进入,举行安神礼结束,脱下衰服回宫。第二天,百官穿着素服举行进名安慰皇帝的奉慰礼。丧后两周年举行祭礼,叫做大祥,供奉安放神位牌到太庙,礼仪详见庙制。皇帝祭祀告神于灵座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自在一座坛台祭祀,王府派官员共同在一座坛台祭祀,在京城的文武官员共在一座坛台祭祀。自从神位牌请出灵座殿,内侍便撤除灵座、帷幄,在思善门外焚毁。除丧服的禅祭,派亲王到皇陵举行祭礼。洪熙元年,仁宗死。皇太子从南京返回,到良乡,宫中纔发丧,宣读遗诏。文武官员穿平常服饰在午门外拜四拜。宣读完毕,号哭哀悼,又拜四拜。改换成素服,在卢沟桥迎候皇太子,桥南摆设临时幕帐和香案。皇太子到,穿平常服饰,到帐幕驻地拜四拜。听候宣读遗诏,又拜四拜,号哭竭尽哀思。换上素服到长安右门下马,徒步哭着走到宫门外,除去帽子,披散头发到灵柩前,行五拜三叩首礼,号哭竭尽哀思。宫中从皇后以下都披发号哭。皇太子到灵柩停放处的东面,拜见母后。亲王依次拜见皇太子完毕,各自在灵柩旁边行祭告礼。丧礼的仪式都如同旧礼。只是改在京城朝夕哭临,众人聚集号哭哀悼三天,三天以后又改成朝临,即早晨聚集众人号哭哀悼七天而止,在京外只是朝夕哭临,即聚集众人定时号哭哀悼三天,没有朝临七天的礼仪。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受封号的妇女入内哭临,号哭哀悼。除去丧服,礼官请皇帝穿浅淡色的衣服,戴乌纱翼善冠、黑角带,在奉天门处理政事。巨官部穿浅淡色衣服,戴乌纱帽、黑角带,朝拜参见如同平常的礼仪。退朝,仍然按礼制服完太宗的丧服。皇帝说:“朕心怎么能够忍受,即使增加一日都比停止好。”仍然穿素服坐西角门,不敲击钟鼓,命令一百天以后再商议。到一百天,礼官又请求驾临奉天门。皇帝命令等候陵墓事完毕后再定。在此之前,下诏营建献陵,皇帝召见尚书蹇义、夏原吉训论说:“国家用四海的富有埋葬亲人,哪里吝惜劳费。然而古代的圣明帝王都依从节俭的制度。孝子想永久保持他的亲人的体魄,也不想丰厚埋葬。何况皇考的遗诏,天下的人都知道,应该遵循先人的志向。”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廊庶神厨各自五楹,门楼三楹。它的形制比长陵速远减省,都是由皇帝规定策划。吏部尚书蹇义等请求柑祭于太庙之后,穿素服驾临西角门处理政事。到初冬、年底,举行四时祭飨礼。呜钟鼓乐,穿黄袍驾临奉天门处理朝廷事务。进行除去丧服的禅祭后,纔脱下素服。皇帝听从他的请求。童宗死,丧葬如同献陵的旧例。只是改变受封号的妇女哭临,从三品以上纔参加。英宗死,留下诏命束宫太子过一百天成婚,不能用宫妃陪葬。宪宗即位,一百天驾临奉天门处理政事,典礼仪式全部用吉礼。宪宗死,孝宗除去丧服之后,仍戴素色翼善冠,穿麻衣,系腰绖处理朝廷事务,不敲击钟鼓,百官穿素色服朝见参拜,一百天以后恢复常规。弘治元年正月旦日,当时还没有到周年祭日,未行小祥祭,皇帝穿黄袍驾临朝殿接受朝拜。第二天,仍然戴黑翼善冠,穿浅淡服,系犀带。到二周年祭日,行大祥祭后,神位牌供奉安放在太庙及奉先殿。到除去丧服举行禅祭之后,免于朝拜。选择日期派官员到陵墓进行祭奠。孝宗死,工部说:“大行皇帝遗诏说,念念不忘以节省用度爱护百姓作为根本。敕命内府各司,凡是丧葬仪节随葬器物以及陵墓宫殿,务必节省办理。”礼部说:“丧期满一百天,按例应改变服饰,但是灵柩没有进入陵墓,请求仍然戴素翼善冠、穿麻布袍服、系腰绖,驾临西角门处理政事,不敲击钟鼓,百官仍然穿素服朝拜参见。”听从他们的请求。从辞灵礼到虞祭礼到拊条礼,荣王都在陪祭之列。随后王因疾病上奏免除。礼部请求用驸马等官员捧持帛朝拜祖先,皇帝说:“朝拜祖先捧持帛,朕自己做。”出殡,亲王只送到大明门外面。在途中以及到达陵墓聚集哭悼祭奠,都是护丧官施行祭礼。以后便成为规定。世宗死,命令免去封赐诰命的妇女哭临。隆庆元年正月,不到二十七天,皇帝穿衰服驾临宣治门,百官穿素服、系腰绖向皇帝行奉慰礼。出殡,皇帝举行遣发祭奠礼。到朝祖时,便派官员捧持帛行礼。灵柩到达顺天府,皇亲中有封号的妇女以及三品以上的有封号的妇女祭祀,其余都如同旧有制度。光宗即位,礼部说:“丧服各代都有制度,而现在的丧服都是在孝宗时决定的。因为孝宗笃厚于亲人,丧礼详细而且完备,所以武宗、世宗、穆宗三庙都宗法它。现在遵守旧有制度,穿衰服驾临文华门处理政事,百官穿素服朝拜参见,等到灵柩出殡便除服。”皇帝听从。明代从仁宗献陵以后,规定制度俭省节约。世宗葬在永陵,丧葬制度纔开始奢侈。到神宗葬在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建陵工程,费用达到八百多万。《明史·卷三十五》◎礼十三(凶礼二)皇后陵寝 兴宗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 皇妃等丧葬 皇太子及妃丧葬诸王及妃公主丧葬皇后陵寝洪武十五年,皇后马氏崩。礼部引宋制为请。于是命在京文武官及听除官,人给布一匹,令自制服,皆斩衰二十七日而除,服素服百日。凡在京官,越三日素服至右顺门外,具丧服入临毕,素服行奉慰礼,三日而止。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命妇,亦于第四日素服至乾清宫入临。用麻布盖头,麻布衫裙鞋,去首饰脂粉。其外官服制与京官同。闻讣日于公厅成服,命妇服亦与在京命妇同,皆三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三日。禁屠宰,在京四十九日,在外三日。停音乐祭祀百日。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月。将发引,告太庙,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等神及钟山之神。帝亲祭于几筵,百官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纁玉璧,行奉辞礼。神主还宫,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仍行奉慰礼。帝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遣官告谢钟山之神。卒哭,以神主诣庙行祔享礼。丧满百日,帝辍朝,祭几筵殿,致钦不拜。东宫以下奠帛爵,百官素服行奉慰礼。东宫、亲王、妃、主以牲醴祭孝陵,公侯等从。命妇诣几筵殿祭奠。自后凡节序及忌日,东宫亲王祭几筵及陵。小祥,辍朝三日。禁在京音乐屠宰,设醮于灵谷寺、朝天宫各三日。帝率皇太子以下诣几筵殿祭。百官素服,诣宫门。进香讫,诣后右门奉慰。外命妇诣几筵殿进香。皇太子、亲王熟布练冠九衤取,皇孙七衤取,皆去首绖。负版辟领衰。见帝及百官则素服、乌纱帽、乌犀带。妃、主以下,熟布盖头,去腰绖。宗室驸马练冠,去首绖。内尚衣、尚冠,以所释服于几筵殿前丙位焚之。皇太子、亲王复诣陵行礼。大祥,奉安神主于奉先殿,预期斋戒告庙。百官陪祀毕,行奉慰礼。成祖皇后徐氏崩,自次日辍朝,不鸣钟鼓。帝素服御西角门,百官素服诣思善门外哭临毕,行奉慰礼。三日成服,哭临如上仪。自次日为始,各就公署斋宿,二十七日止。文武四品以上命妇成服日为始,诣思善门内哭临三日。听选办事官,俱丧服。人材监生、吏典、僧道、坊厢耆老各素服。自成服日始,赴应天府举哀三日,余悉遵高后时仪。又定诸王、公主等服制,世子郡王皆齐衰不杖期。世子郡王妃、郡主皆大功。周、楚诸王及宁国诸公主及郡王之子皆小功。遣中官讣告诸王府,造祔里,谒太庙。祭器、谥册、谥宝悉用檀香。将册,帝躬告天地于奉天殿丹陛上。御华盖殿,鸿胪寺官引颁册宝官入行礼,传制曰:“永乐五年十月十四日,册谥大行皇后,命卿行礼。”四拜毕,序班举册宝案至奉天殿丹陛上,置彩舆中,由中道出,入右顺门至几筵殿,以册宝置案,退俟于殿外。尚仪女官诣香案前,跪进曰:“皇帝遣某官册谥大行皇后,谨告。”赞宣册,女官捧册宣于几筵之右,置册于案,宣宝如之。尚仪奏礼毕,女官以册宝案置几筵之左。内官出报礼毕,颁册宝官复命。百日,礼部请御正门视朝,鸣钟鼓,百官易浅淡色服。帝以梓宫未葬,不允。至周期,帝素服诣几筵致祭,百官西角门奉慰,辍朝三日。在京停音乐、禁屠宰七日。礼部官于天禧寺、朝天宫斋醮。其明日,帝吉服御奉天门视朝,鸣钟鼓。百官服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退朝署事仍素服。遇朔望,朝见庆贺如常仪。几筵祭祀,熟布练冠。及发引,斋三日,遣官以葬期告郊庙社稷。帝素服祭告几筵,皇太子以下衰服行礼,遣官祭所过桥门及沿途祀典诸神。百官及命妇俱素服,以次路祭。梓宫至江滨,百官奉辞于江滨。皇太子送渡江,汉王护行,途中朝夕哭奠。官民迎祭者,皆素服。既葬,赐护送官军及舁梓官军士钞米有差。正统中,仁宗皇后张氏崩,礼部定大行太皇太后丧礼。皇帝成服三日后,即听政。祀典皆勿废,诸王以下内外各官及命妇哭临如前仪,衰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诸王勿会葬,外官勿进香,臣民勿禁音乐嫁娶。及葬,遣官告太庙。帝亲奉太后衣冠谒列祖帝、后及仁宗神位,又奉宣宗衣冠谒太后神位,其礼视时享。天顺中,宣帝皇后孙氏崩,仪如故事,止改哭临于清宁门。英宗皇后钱氏崩,礼如旧,惟屠宰止禁七日,外国使臣免哭临。正德元年,景帝后汪氏薨。礼部会群臣言,宜如皇妃例,辍朝三日,祭九坛。太后、中宫、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命妇皆有祭。制可。宪宗废后吴氏,正德四年薨,以大学士李东阳等言,礼如英宗惠妃故事。宪宗皇后王氏,正德十三年崩。越三日,帝至自宣府,乃发丧。百官具素服,于清宁宫门外听宣遗诰。及发引,先期结平台,与顺天府交衢相值。帝晨出北安门迎,皇太后及皇后御平台候殡。复入至清宁宫,亲奉梓宫朝祖。百官步送德胜门外,惟送丧官骑送。明日,帝奉神主还京,百官迎于德胜门。帝素服、腰绖御西角门,百官奉慰。卒哭,始释服。孝宗母纪氏,宪宗妃也。成化中薨,辍朝如故事。自初丧及葬,帝及皇太后、中宫、妃、主、皇子皆致祭。遣皇子奉祝册行礼,茔域、葬仪俱从厚。皇亲百官及命妇送葬设祭,皆如仪。世宗祖母邵氏,嘉靖元年崩。服除,部臣毛澄等请即吉视事。议再上,命考孝肃太皇太后丧礼。澄等言:“孝肃崩时,距葬期不远,故暂持凶服,以待山陵事竣,与今不同。况当正旦朝元,亦不宜缟衣临见万国。若孝思未忘,第毋御中门及不鸣钟鼓足矣。”从之,仍免朔望日升殿。既葬四日,帝御奉天门,百官行奉慰礼,始从吉。嘉靖中,孝宗皇后张氏崩,礼臣以旧制上。帝谓郊社不宜渎,罢祭告。又谓躬行诸礼,前已谕代,亦罢谒庙礼。及太常寺以朝祖祔庙,请各庙捧主官,诏主俱不必出,盖从杀也。先是,武宗皇后夏氏崩,礼部上仪注,有素冠、素服、绖带举哀及群臣奉慰礼。帝曰:“朕于皇兄后无服,矧上奉两宫,又迫圣母寿旦,忍用纯素。朕青服视事,诸仪再拟。”于是尚书夏言等言:“庄肃皇后丧礼,在臣民无容议。惟是皇上以天子之尊,服制既绝,不必御西角门。群臣成服后,不当素服朝参。”及上丧葬仪,帝复谕:“毅皇后事宜与累朝元后不同,无几筵之奉,当即行祔庙,令皇后摄事于内殿。”言等议:“按礼,卒哭乃行祔里告。盖以新主当入,旧主当祧,故预以告也。此在常典则然,非今日议例。毅皇后神主诚宜即祔太庙,以妥神灵,而祔告之礼宜免。”因具上其仪。制可。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陈氏崩。礼部上丧祭仪,帝疑过隆。议再上,帝自裁定,概从减杀,欲九日释服。阁臣张璁等言:“夫妇之伦,参三纲而立。人君乃纲常之主,尤不可不慎。《左传》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周景王太子寿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叔向曰:‘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盖古礼,父为子,夫为妻,皆服报服三年。后世,夫为妻,始制为齐衰杖期,父母在则不杖。《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然特为旁期言。若妻丧,本自三年报服,杀为期年,则固未尝绝者。今皇上为后服期,以日易月,仅十二日。臣子为君母服三年,以日易月,仅二十七日。较诸古礼,已至杀矣。皇上宜服期,十二日,臣子素服,终二十七日。不然,则恩纪不明,典礼有乖。”礼臣方献夫亦杂引《仪礼·丧服》等篇,反覆争辨,并《三朝圣谕》所载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数月白衣冠故事以证之。帝言:“文皇后丧时,上无圣母,下有东宫,从重尽礼为宜。今不敢不更其制。”已,詹事霍韬言:“今百官遭妻丧,无服衰莅事之礼。盖妻丧内而不外,阴不可当阳也。圣谕云:‘素服十日,仿辍朝之义。’于内廷行之则可。若对临百官,总理万几,履当阳之位,行中宫之服则不可。百官为皇后服衰,为其母仪天下也。礼,父在为母,杖不上于堂,尊父也。于朝廷何独不然?臣请陛下玄冠素服,御西角门十日,即玄冠玄服御奉天门,百官入左掖门则乌纱帽、青衣侍班。退出公署及私室,则仍素服白帽二十七日。若曰于礼犹有未慊,则山陵事毕而除。”帝从其言。寻定进册谥仪,礼部议:“先期,帝衮冕告奉先殿、崇先殿。至期,帝常服御奉天门,正副使常服,百官浅淡色衣、黑角带,入班行礼如仪。节册至右顺门,内侍捧入正门,至几筵前置于案。内赞赞就位上香,宣册官立宣讫,复置册于案。内侍持节由正门出,以节授正副使,报礼毕,正副使持节复命。”次日,礼部誊黄颁示天下。时中宫丧礼自文皇后而后,至是始再行。永乐时典礼毁于火,《会典》所载皆略,乃断自帝心,著为令。梓宫将葬,帝新定诸仪,亦从减损。以思善门逼近仁智殿,命百宫哭临止一日,亦罢辞祖礼,丧由左王门出。二十六年,皇后方氏崩,即日发丧,谕礼部:“皇后尝救朕危,其考元后丧礼行之。”礼部定仪:“以第四日成服,自后黑冠素服,十日后易浅色衣,俱西角门视朝。百官十日素服绖带,自后乌纱帽、黑角带、素服,通前二十七日。帝常服于奉天门视朝,百官浅色衣,鸣钟鼓、鸣鞭如常,朔望不升殿。梓宫发引,百官始常服。帝于奉先等殿行礼,俱常服。于几筵祭则服其服。服满日,命中官代祭。”从之。寻谕:“皇妃列太子后非礼,其改正。”及葬,部臣以旧仪请。诏梓宫由中道行,虞祭如制用九数。安玄宫居左,他日即配祀。部臣复上仪注,改席殿曰行享殿。又以孝洁皇后自发引至神主还京将半载,遇令节百官常服,今孝烈皇后初十日发引,十五日即还,事礼不同,以诸臣服制请。帝命随丧往来者,仍制服。祭毕,乌纱帽素服入朝,素冠素服办事。迎主仍制服,思善门外行安神礼,更素冠素服从事。先是,帝命孝烈居左,而迁孝洁。既而以孝洁久安,不宜妄动,罢不行。乃更命孝烈居右,而虚其左以自待。穆宗母杜氏,三十三年薨。礼部言:“宜用成化中淑妃纪氏丧制。且裕王已成婚,宜持服主丧,送葬出城。”乃议辍朝五日,裕王遵《孝慈录》斩衰三年。钦遣大臣题主,开茔掩圹,祠谢后土,并用工部官,送葬仪仗人数皆增于旧。帝谓非礼之正,令酌考贤妃郑氏例。于是尚书欧阳德等复上仪注,辍朝二日,不鸣钟鼓。帝服浅淡色衣,奉天门视事,百官浅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命裕王主馈奠之事,王率妃入宫,素服哭尽哀,四拜视殓。成服后,朝夕哭临三日。后每日一奠,通前二十七日而止。仍于燕居尽斩衰三年之制。册谥焚黄日,陈祭仪,裕王诣灵前行礼。丧出玄武门,裕王步送至京城门外,路祭毕,还宫。帝谓焚黄乃制命,非王可行,仍如常仪。礼部覆奏:“皇妃焚黄仪,传讹已久。皆拜献酒,跪读祝,乃参用上尊谥之仪,而未思赐谥为制命,其祭文称皇帝遣谕,与上尊谥不同。今奉旨以常礼从事,当改议赐谥,如赐祭礼。读祝、宣册皆平立不拜。”报可,著为令。穆宗皇后李氏,裕邸元妃也,先薨,葬西山。隆庆元年,加谥孝懿皇后,亲告世宗几筵。御皇极门,遣大臣持节捧册宝诣陵园上之。神宗母皇太后李氏,万历四十二年崩。帝谕礼部从优具仪,帝衰服行奠祭礼。穆庙皇妃、中宫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成服。百官诣慈宁宫门外哭临。命妇入宫门哭临。馀俱如大丧礼。兴宗帝后陵寝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薨,命礼部议丧礼。侍郎张智等议曰:“丧礼,父为长子服齐衰期年。今皇帝当以日易月,服齐衰十二日,祭毕释之。在内文武官公署斋宿。翌日,素服入临文华殿,给衰麻服。越三日成服,诣春和门会哭。明日,素服行奉慰礼。其当祭祀及送葬者,仍衰绖以行。在京,停大小祀事及乐,至复土日而止。停嫁娶六十日。在外,文武官易服,于公署发哀。次日,成服行礼。停大小祀事及乐十三日,停嫁娶三十日。”其内外官致祭者,帝令光禄寺供具,百官惟致哀行礼。建文帝即位,追谥为兴宗孝康皇帝,所荐陵号不传。元妃常氏,先兴宗薨。太祖素服,辍朝三日。中宫素服哀临,皇太子齐衰。葬毕,易常服。皇孙斩衰,祭奠则服之。诸王公主服如制。建文初,追谥曰孝康皇后。永乐初,皆追削。福王立南京,复帝后故号。睿宗帝后陵寝睿宗帝后陵寝在安陆州。世宗入立,追谥曰睿宗献皇帝。葺陵庙,荐号曰显陵。既而希进之徒屡言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帝不听。嘉靖十七年,帝母蒋太后崩。礼部言:“岁除日,大行皇太后服制二十七日已满,适遇正旦,请用黑冠、浅淡服受朝。”疏未下,帝谕大学士夏言:“元旦玄极殿拜天,仍具祭服,先期一日宜变服否?”礼部请“正旦拜天、受朝,及先一日俱青服,孟春时享,前三日斋,青服,臣下同之,馀仍孝贞皇太后丧礼例”。不从。于是定议,岁除日变服玄色吉衣,元旦祭服玄极殿行告祀礼,具翼善冠、黄袍御殿,百官公服致词,鸣钟鼓、鸣鞭,奏堂上乐。是时议南北迁祔,久不决。帝亲诣承天。及归,乃定议梓宫南祔。礼部上葬仪,自常典外,帝复增定太庙辞谒、承天门辞奠、朝阳门遣奠、题主后降神飨神,及梓宫登舟、升岸等祭。梓宫发引,帝衰服行诸礼如仪。百官步送朝阳门外,奠献,使行遣奠礼。至通州,题主官复命。神主回京,百官奉迎于门外,帝衰服率皇后以下哭迎午门内,奉安于几筵殿。梓宫所过河渎江山神祇,俱牲醴致祭。勋臣青服行礼,梓宫升席殿。先诣睿宗旧陵,奉迁于祾恩殿,复奉梓宫至殿,合葬于新寝。皇妃等丧葬洪武七年九月,贵妃孙氏薨。无子,太祖命吴王橚主丧事,服慈母服,斩衰三年。东宫诸王皆服期。由是作《孝慈录》。永乐中,贵妃王氏薨。辍朝五日,御祭一坛,皇后、皇妃、皇太子各祭一坛,亲王共祭一坛,公主共祭一坛。七七、百日期、再期,皆祭赠谥册,行焚黄礼。开茔域,遣官祠后土。发引前期,辞灵祭坛与初丧同,惟增六尚司及内官、内使各一坛。启奠、祖奠、遣奠各遣祭一坛。发引日,百官送至路祭所,皇亲驸马共一坛,公侯伯文武共一坛,外命妇共一坛。所过城门祭祀,内门遣内官,外门遣太常寺官。下葬,遣奠、遣祭一坛。掩圹,遣官祀后土,迎灵轿至享堂,行安神礼,遣祭一坛。天顺七年,敬妃刘氏薨。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弘治十四年,宪庙丽妃章氏发引,辍朝一日。凡陪葬诸妃,岁时俱享于殿内。其别葬金山诸处者,各遣内官行礼。嘉靖间,始命并入诸陵,从祭祾恩殿之两旁,以红纸牌书曰“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后改用木刻名号。嘉靖十三年,谕礼工二部:“世妇、御妻皆用九数。九妃同一墓,共一享殿,为定制。”皇太子及妃丧葬自洪武中懿文太子后,至成化八年悼恭太子薨,年甫三岁。帝谕礼部,礼宜从简,王府及文武官俱免进香帛。礼部具仪上。自发丧次日,辍朝三日。帝服翼善冠、素服,七日而除。又三日,御西角门视朝,不鸣钟鼓,祭用素食。文武群臣,素服、麻布、绖带、麻鞋、布裹纱帽,诣思善门哭临,一日而除。第四日,素服朝西角门奉慰。在外王府并文武官,素服举哀,二日而除。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薨。礼部上丧礼。帝曰:“天子绝期。况十五岁外方出三殇,朕服非礼,止辍朝十日。百官如制成服,十二日而除。诣停柩所行,罢诣门哭临。葬遣戚臣行礼。”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皇太子才人王氏薨,命视皇太子妃郭氏例。辍朝五日,不鸣钟鼓。帝服浅淡色衣,百官青素服、黑角带朝参,皇长孙主馈奠。诸王及妃公主丧葬诸仪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樉诋薨,诏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遇时享,请暂辍一日。皇帝及亲王以下,至郡主及靖江王宫眷服制,皆与鲁王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从之。定制:亲王丧,辍朝三日。礼部奏遣官掌行丧葬礼,翰林院撰祭文、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旌,遣官造坟,钦天监官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御祭一,皇太后、皇后、东宫各一,在京文武官各一。自初丧至除服,御祭凡十三坛,封内文武祭一。其服制,王妃、世子、众子及郡王、郡主,下至宫人,斩衰三年,封内文武官齐衰三日,哭临五日而除。在城军民素服五日。郡王、众子、郡君,为兄及伯叔父齐衰期年,郡王妃小功。凡亲王妃丧,御祭一坛,皇太后中宫、东宫、公主各祭一坛。布政司委官开圹合葬。继妃、次妃祭礼同。其夫人则止御祭一坛。俱造圹祔葬。郡王丧,辍朝一日。行人司遣掌行丧葬礼,余多与亲王同,无皇太后、皇后祭。郡王妃与亲王妃同,无公主祭。合葬郡王继妃次妃丧礼,俱与正妃同。凡世子丧,御祭一,东宫祭一。遇七及百日、下葬、期年、除服,御祭各一。凡世孙丧礼,如世子,减七七及大祥祭。凡镇国将军,止闻丧、百日、下葬三祭,奉国将军以下,御祭一。初,洪武九年五月,晋王妃谢氏薨,命议丧服之制。侍讲学士宋濂等议曰:“按唐制,皇帝为皇妃等举哀。宋制,皇帝为皇亲举哀。今参酌唐、宋之制,皇帝及中宫服大功,诸妃皆服小功,南昌皇妃服大功,东宫、公主、亲王等皆服小功,晋王服齐衰期,靖江王妃小功,王妃服緦麻,辍朝三日。既成服,皇帝素服入丧次,十五举音。百官奉慰,皇帝出次释服,服常服。”制曰“可”。其后,王妃丧视此。正统十三年,定亲王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郡王茔地三十亩,房九间。郡王子茔地二十亩,房三间,郡主、县主茔地十亩,房三间。天顺二年,礼部奏定,亲王以下,依文武大臣例。或王、或妃先故者,合造其圹。后葬者,止令所在官司安葬。继妃则祔葬其旁,同一享堂。成化八年二月,忻王见治薨。发引日,帝不视朝。及葬,辍朝一日。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彭韶言:“亲王郡王薨逝,皆遣官致祭,使臣络绎,人夫劳扰。自后惟亲王如旧,其郡王初丧遣官一祭,馀并遣本处官。凡王国母妃之丧,俱遣内官致祭。今宗妇众多,其地有镇守太监者,宜遣行礼。又王国茔葬,夫妇同穴。初造之时,遣官监修,开圹合葬,乞止命本处官司。”帝从礼部覆奏,王妃祭礼如旧,馀依议行。弘治十六年七月,申王祐楷薨。礼部言:“前沂穆王薨,未出府。申王已出府而未之国,拟依沂穆参以在外亲王例行之。”王妃葬地载于《会典》者,明初追封寿春等十王及妃,坟在凤阳府西北二十五里白塔,设祠祭署、陵户。南昌等五王及妃祔葬凤阳皇陵,有司岁时祭祀,皆与享。怀献世子以下诸王未之国者,多葬于西山,岁时遣内官行礼。永乐十五年正月,永安公主薨。时初举张灯宴,遂罢之。辍朝四日,赐祭,命有司治丧葬。二月,太祖第八女福清公主薨,辍朝三日。定制,凡公主丧闻,辍朝一日。自初丧至大祥,御祭凡十二坛。下葬,辍朝一日。仪视诸王稍杀,丧制同,惟各官不成服,其未下嫁葬西山者,岁时遣内官行礼。《明史·卷三十五》翻译及注释洪武十五年,皇后马氏死。礼部引用宋朝制度请示皇帝。于是命令在京城的文武官员以及听候选拔的官员,每人供给布一匹,命令各自裁制丧服,都服斩衰,二十七天后除服,穿素服一百天。凡是在京的官员,过三天穿素服到右顺门外面,穿上丧服进入,号哭哀悼完毕,穿着素服举行奉慰礼,三天而停止。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受封的妇女,也在第四天穿素服到干清官入内号哭哀悼,用麻布盖头,穿麻布衫裙鞋,除去首饰脂粉。那些外地官员的丧服制度,与京官相同。听到讣告之日在公家厅上穿丧服,地方受封号的妇女的丧服也与在京受封号的女相同,都三天除服。军民男女穿素服三天。禁止宰杀牲口,在京四十九天,在地方三天。停止音乐祭祀一百天。出嫁娶妇,官员停止一百天,军民停止一个月。将要出殡,祭告太庙,派官员祭祀金水桥、午门等神以及钟山神。皇帝亲自在灵座祭祀,百官穿丧服到朝阳门外举行告别礼。这一天,安置于墓室。皇太子祭奠,用玄缥以及玉璧,举行告别礼。神位牌返回宫中,百官穿素服在朝阳门外迎接,仍然举行奉慰礼。皇帝又在灵座殿用酒醴肴僎祭祀,从第二次虞祭到第九次虞祭,都像这样。派遣官吏告祭拜谢钟山的神灵。行卒哭祭之后,把神位牌送到宗庙举行拊祭礼。丧满一百天,皇帝停止上朝,在灵座殿祭祀,致敬而不拜。束宫太子以下祭奠帛爵,百官穿素服行奉慰礼。束宫太子、亲王、妃、公主用牲醴祭祀孝陵,公侯等人跟从。受封号的妇女到灵座殿祭奠。从此之后凡是节气和死亡纪念日,东宫太子、亲王在灵座和陵墓祭祀。周年行小祥祭礼,停止朝拜三天。禁止在京城奏音乐、屠宰牲口,在灵谷寺、朝天宫设祭各三天。皇帝率领皇太子以下到灵座殿祭祀。百官穿素服,到宫门。进香完毕,到后右门举行列班进名奉慰礼。卿大夫受封号的妇女到灵座殿进香。皇太子、亲王戴有九条游缝的熟布练冠,皇孙七条游缝,都去掉麻制环形首绖,背披粗麻布穿左右辟领的衰服。拜见皇帝和百官便穿素服、戴乌纱帽、系乌犀带。妃、公主以下,用熟布盖头,去掉腰上的麻绖带。宗室驸马戴练冠,去掉麻制环形首绖。内官尚衣、尚冠,把脱下的丧服在灵座殿前的南方位置焚烧。皇太子、亲王又到陵墓行礼。二周年的大祥祭,把神位牌安放到奉先殿,预先确定日期斋戒告祭宗庙。百官陪祀结束,行奉慰礼。成祖皇后徐氏死,从第二天停止朝拜,不奏乐。皇帝穿素服驾临西角门,百官穿素服到思善门外哭临,号哭哀悼完毕,举行列班进名奉慰礼。三日穿丧服,百官哭临号哭致哀如同上面所述的仪节。从第二天开始,各自到官署斋戒留宿,二十七天停止。文武官四品以上受封号的妇女从服丧服之日开始,到思善门内哭临,号哭哀悼三天。听候选拔的办事官,都穿丧服。人才监生、吏典、僧道、坊厢间的年高有德的人各自服素服。从服丧服之日开始,到应天府号哭哀悼三天,其余的全部遵照高后时的仪节。又制定诸王、公主等人的丧服制度,世子、郡王都服齐衰,期服不用杖。世子、郡王妃、郡主都服大功九个月。周、楚等王以及宁国各公主以及郡王的儿子都服小功五个月。派宦官讣告各王府,拊葬,拜谒太庙。祭器、谧号簿册、谧号寅印全部用檀香。将要册赐,皇帝在奉天殿台阶上亲自告祭天地。驾临华盖殿,鸿胪寺官员导引颁册宝官进入行礼,传布制命说:“永乐五年十月十四日,册谧大行皇后,命令卿举行礼仪。”拜四拜完毕,序班官举起册宾几案到奉天殿台阶上,放在彩车中,从中路出去,进入右顺门到灵座殿,把册宝放在几案上,退到殿外等待。尚仪女官到香案前,跪着进言说:“皇帝派某官册谧大行皇后,恭敬地上告。”礼赞宣唱册,女官捧册在灵座的右面宣读,把册放在案上,宣唱宝印也如同这样。尚仪官上奏典礼完毕,女官把册宝案放在灵座的左面。内官出来报告典礼完毕,颁布册宝的官员复命。一百天,礼部请求驾临正门上朝理政,奏乐,百官改换浅淡色的服饰。皇帝因灵柩没有下葬,不同意。到了一周年,皇帝穿素服到灵座殿进行祭祀,百官在西角门列班进名拜慰天子的奉慰礼,停止上朝三天。在京城停止音乐、禁止屠宰牲口七天。礼部官在天禧寺、朝天宫斋戒祭祀。第二天,皇帝穿吉服驾临奉天门处理国政,敲钟鼓。百官穿浅淡色衣服,戴乌纱帽、弃黑角带,退朝处理官署事务仍穿素服。遇到朔日、望日,朝见庆贺如同平常的仪式。灵座祭祀,戴熟布练冠。到出殡,斋戒三天,派官员把安葬日期祭告郊庙社稷。皇帝穿素服祭告灵座,皇太子以下穿衰服行礼,派官员祭祀所经过的桥、门以及沿途祀典规定的众神灵。百官以及受封号的妇女都穿素服,依次路祭。灵柩到达江边,百官在江边行告别礼。皇太子护送渡过长江,汉王护送,途中早晚号哭祭奠。官吏平民迎接祭奠的,都穿素服。安葬以后,赏赐护送官军和抬灵柩的军士各有不同数目的钱钞粮食。垂统年间,仁宗皇后张氏死,礼部制定大行太皇太后丧礼。皇帝服丧三天后,便处理政务。祭祀的典礼都不废弃,诸王以下朝廷内外各官员以及受封号的妇女如同先前的仪节,定时哭临,号哭哀悼也一样,服衰服二十七天后除服,军民男女服穿素服十三天。诸王不参加会葬,地方官不进献香,大臣平民不禁止音乐和嫁女娶妇。安葬以后,派官吏祭告太庙。皇帝亲手捧持太后的衣冠拜谒列祖帝、后以及仁宗神位,又捧持宣宗的衣冠拜谒太后的神位,其礼仪与四时祭享相同。天顺年间,宣宗皇后孙氏死,仪节如同旧例,只是把定时哭临号哭哀悼改在清宁门。英宗皇后钱氏死,礼仪如同旧制,只是宰杀牲口只禁止七天,外国使臣免去哭临的仪式。正德元年,景帝皇后汪氏死。礼部会同群臣说,应该按照皇妃的礼仪办,停止朝拜三天,在九坛祭祀。太后、中宫皇后、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受封号的妇女都有祭礼。皇帝制命同意。宪宗废黜的皇后昊氏,正德四年死,用大学士李东阳等人的建议,其礼仪如同英宗惠妃的旧例。宪宗皇后王氏,正德十三年死。遇了三天,皇帝从宣府返回,纔发丧。百官穿素服,在清宁宫门外听候宣读遣诰。到出殡,事前搭好平台,与顺天府的十字路口相接。皇帝早晨出北安门迎候,皇太后和皇后驾临平台等候出殡。又进入到达清宁官,亲自捧着灵柩朝拜祖宗。百官步行送到德胜门外,只有送丧官员骑马送行。第二天,皇帝捧持神位牌回京,百官在德胜门迎候。皇帝穿着素服、腰系麻绖驾临西角门,百官列班进各行奉慰礼。行卒哭祭后,纔脱下丧服。孝宗的母亲纪氏,是宪宗的妃子。成化年问死,停止上朝如同旧例。从初丧到安葬,皇帝以及皇太后、中宫皇后、妃、公主、皇子都进行祭奠。派皇子捧持祝册行礼,坟茔、丧葬仪节都优厚办理。皇亲、百官以及受封号的妇女送葬设祭,都按照礼仪进行。世宗祖母邵氏,嘉靖元年死。丧服除去之后,礼部大臣毛澄等人请求穿吉服处理政事。奏议两次上呈,命令考察孝肃太皇太后丧礼。毛澄等人说:“孝肃太皇太后死时,距离安葬日期不远,所以暂时穿丧服,以等待坟墓完工,与今天的情况不同。况且正当正月旦日朝贺皇上,也不应穿缟衣临朝接见天下臣民。如果孝顺的思念不忘,只是不要驾临中门,以及不奏乐就足够了。”皇帝听从,仍然免除朔日、望日升殿。安葬后四天,皇帝驾临奉天门,百官举行列班进名奉慰礼,纔穿吉服。嘉靖年间,孝宗皇后张氏死,礼官以旧有礼仪上奏。皇帝认为郊宫社庙礼仪不应烦琐,罢除祭告的礼仪。又说亲自举行各种礼仪,先前已经告谕代替,也罢除拜谒宗庙礼。及太常寺因朝拜祖先拊祭宗庙,请各庙捧持神位牌的官,皇帝下诏神位牌都不必出,因为要按减损的礼仪办。在此之前,武宗皇后夏氏死,礼部呈上仪注,有服素冠、素服、麻布带号哭哀悼以及群臣列班进名拜慰的礼仪。皇帝说:“朕对于皇兄后没有服丧关系,况且上奉雨宫,又迫近圣母寿辰,不忍心穿纯素。朕穿青服处理政事,各种礼仪重新拟定。”于是尚书夏言等人说:“庄肃皇后丧礼,对大臣平民不容议论。祇是皇上以天子的尊严,按丧服制度已经断服,不必驾临西角门。群臣服丧服以后,不应当穿素服朝见参拜。”到了呈上丧葬仪式之后,皇帝又告谕:“毅皇后的丧事应该与历朝的帝王嫡妻不同,没有灵座的供奉,应当随即举行拊祭宗庙礼,命令皇后在内殿代理主持丧事。”夏言等人提议:“按礼仪,卒哭祭后便举行拊祭告庙。因新的神位牌应当送入太庙,旧的神位牌应当送入祧庙,所以预先告祭。这在平常的典制便是对的,不是今日的义例。毅皇后神位牌确实应该随即拊祭太庙,以安妥神灵,而拊祭售庙的礼仪应该免去。”于是详细呈上丧葬礼仪。皇帝制命同意。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陈氏死。礼部呈上丧葬祭祀的礼仪,皇帝怀疑过于隆重。提议第二次呈上,皇帝亲自裁定,一概依从碱省,要想九天就脱丧服。内阁大臣张璁等说:“夫妇的伦常,参照三纲而制定。国君是纲常的根本,尤其不可不慎重。《左传》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周景王的太子寿死。秋八月戊寅,周景王穆后死。叔向说:‘周景王一年中而有需服丧三年的丧事两起。’因为古礼,父亲为儿子,丈夫为妻子,都服祭服三年。后世,丈夫为妻子,纔定制为服齐衰一年用杖的礼仪,父母在便不用杖。《丧服》上说,从服一年丧以下,诸侯不为旁亲服,但只是指旁系亲属的丧事。如果是妻子之丧,本来从服三年的丧期,减损为服一年的丧期,那么本来就不曾断绝。现在皇上为皇后服一年的丧,用日替换月,祇有十二天。臣为君、子焉母服三年丧,用日来替换月,只有二十七天。与古礼相比,已经减损到最少了。皇上应该服一年的丧,即服丧十二天;臣子穿素服,二十七日而终。不然,便恩情不明,典章礼制乖连。”礼官方献夫也错杂引用《仪礼,丧服》等篇,反复劝谏争辩,并且用《三朝圣谕》所载仁孝皇后死,太宗服衰服后,仍然服数月白衣冠的旧例来证明。皇帝说:“文皇后死时,上没有圣母,下有束宫太子,依从隆重丧服竭尽礼仪是应该的。现在不能不更正那个制度。”随后,詹事霍韬说:“现在百官遇上妻子之丧,没有服衰服办事的礼仪。因为妻丧在内而不在外,是阴不能抵挡阳。皇上的告谕说‘素服十天,仿照停止上朝的意思’,在内廷施行便可以。如果面对百官,全面管理纷繁政务,登上帝王之位,为中官皇后的服丧便不可以。百官为皇后服衰服,因为她作天下母亲的仪范。依礼,父在为母服丧,期服用杖不上于堂,这是尊重父亲。对于朝廷为什么单单不这样呢?臣请求陛下戴黑色冠,穿素服,驾隐西角门十天,便穿戴黑冠黑服驾临奉天门,百官入左掖门便戴乌纱帽,穿青衣侍立班位。退出公家官署到私室,则仍然穿素服戴白帽二十七天。如果说对于礼还有不足之处,那么坟墓工程完毕后再除服。”皇帝听从了他的提议。不久制定进册谧的礼仪,礼部提议:“正式行礼的日子之前,皇帝穿戴衮冕告祭奉先殿、崇先殿。到期,皇帝穿着平常服饰驾临奉天门,正副使穿着平常的服饰,百官穿戴浅淡色的衣服和黑角带,按礼仪入班列行礼。节册到右顺门,内侍捧入正门,到达灵座前面放置在案上。内赞官唱赞就位,上香,宣册官站立宣读完毕,又把册放在案上。内侍持着符节从正门出去,把符节交给正副使,报称典礼结束,正副使持符节回复命令。”第二天,礼部誊写在黄纸上,颁布告示于天下。当时中宫皇后的丧礼自从文皇后之后,到这时纔再次举行。永乐时期的典章礼制被火烧毁,《会典》记载的内容都很简略,于是由皇帝裁断,定着为法令。灵柩将要安葬,皇帝亲自制定各种仪节,也依从碱损。因思善门逼近仁智殿,命令百官聚集定时号哭致哀只举行一天,也罢除向祖庙告别的礼仪,灵柩从左王门出去。塞靖二十六年,皇后方氏死,当天发丧,告谕礼部:“皇后曾经救朕于艰危,请考察按皇帝嫡妻的丧礼举行仪式。”礼部制定仪节:“在第四天服丧服,此后戴黑冠穿素服,十天以后改换成浅色衣服,都在西角门上朝处理政务。百官在十天内穿素服系麻布带,此后戴乌纱帽、黑角带,穿素服,合先前总计二十七天。皇帝穿平常服饰在奉天门临朝处理政务,百官穿浅色衣服,像平常一样敲钟鼓、q岛鞭,朔日、望日不升殿。灵柩出殡,百官纔服平常服饰。皇帝在奉先等殿行礼,都穿平常服饰。在灵座殿祭祀,便穿丧服。服丧期满之日,命令宦官代替祭祀。”听从礼部议。不久训谕“皇妃列在太子之后不合礼制,望改正”。到安葬时,礼部大臣请示按旧有仪节办。下诏灵柩从中路出行,葬后虞祭按如同旧制用九数。安放玄宫处于左边,以后便配祭。礼部大臣又呈上仪节制度,改称席殿为行享殿。又因拳洁皇后从出殡到神位牌返回京城将近半年,遇到节日时令百官穿平常服饰。现在孝烈皇后初十日出殡,十五日神位牌便返回,事情礼数不同,以众大臣服丧的礼制向皇帝请示。皇帝命令跟随丧葬往来的官员,仍然按礼制服丧服。祭祀完毕,戴乌纱帽,穿素服入朝,戴素冠、穿素服办政事。迎接神位牌仍然按礼制服丧服,思善门外举行安神礼,改为素冠、素服办理事务。在此之前,皇帝命令孝烈皇后牌位放置在左,而迁走孝洁皇后的牌位。随后因孝洁皇后的牌位安放已久,不宜随意改动,罢除不施行。于是重新命令孝烈皇后的牌位放置在右,而空出左面等待自己。穆宗的母亲杜氏,嘉靖三十三年死。礼部说:“应该用成化年间淑妃纪氏的丧葬制度。并且裕王已经成婚,应该服丧主持丧事,送葬出城。”于是议定停止上朝五天,裕王遵照《孝慈录》服斩衰三年。皇帝派遣大臣题写神位牌,开坟茔掩闭坟圹,祭祀告谢地神,并用工部官员,送葬的仪仗队的人数都比旧制度有所增加。皇帝认为不合正礼,命令斟酌考察贤妃郑氏的旧例。于是尚书欧阳德等又上仪节制度,停止上朝两天,不敲击钟鼓。皇帝穿浅淡色衣服,在奉天门处理政事,百官穿浅色衣、戴乌纱帽、黑角带朝拜参见。命令裕王主持债食祭奠的事情,王率妃入官,穿素服号哭竭尽哀伤,拜四拜,亲临入殓。服丧后,早晚定时哭临,号哭哀悼三天。以后每天祭奠一次,连同以前共二十七天而止。仍在平常居处时尽斩衰三年的丧制。册加谧号祭告祝文焚烧黄纸之日,陈设祭祀仪式,裕王到灵位前行礼。灵柩出玄武门,裕王徒步送到京城门外,路祭礼完毕,返回宫中。皇帝认为祭告祝文焚烧黄纸是敕命,不是王可以施行的,仍然如同平常的仪节。礼部又上奏:“皇妃祭告祝文焚烧黄纸的仪节,错误地流传已很久。都拜献酒,跪着读祝文,于是参照使用上尊谧的仪节,而没有考虑赐谧为敕命,所用祭文称皇帝派遣告谕,与上尊谧不相同。现在奉圣旨用平常礼制办理,应当改议赐谧礼,如同赐祭祀礼。宣赞祝文、宣布册命都平立不拜。”回复同意,确定写成条令。穆宗皇后李氏,是穆宗为裕王时的嫡妻,先死,葬在西山。隆庆元年,加谧号为孝懿皇后,亲自告祭世宗的灵座。驾临皇极门,派大臣持符节捧册宝到陵墓献上。神宗母亲皇太后李氏,万历四十二年死。皇帝告谕礼部从优具备仪节。皇帝服衰服举行奠祭礼。穆宗皇妃、中官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以下都服丧服。百官到慈宁宫门外哭临,定时号哭哀悼,受封号的妇女入官门哭临,号哭哀悼。其余都按大丧礼进行。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命令礼部议定丧礼。侍郎张智等人议论说:“丧礼,父亲为长子服齐衰一周年。现在皇帝应当以日代替月,服齐衰十二天,祭祀完毕脱去丧服。在京文武官员在官署斋戒留宿。第二天,穿素服入文华殿哭丧致哀,给予衰麻服。过三天服丧服,到春和门聚会哭丧。第二天,穿素服举行列班进名奉慰礼。应当祭祀以及送葬的,仍然服衰绖随行。在京城,停止大小祭祀之事以及音乐,到覆土筑坟之日停止。停止嫁女娶妇六十天。在地方,文武官吏改换服饰,在官署举哀。第二天,服丧服举行丧礼。停止大小祭祀之事以及音乐十三天,停止嫁女娶妇三十天。”那些来祭祀的内外官,皇帝命令光禄寺供给器物,百官只是致哀行礼。建文帝即位,追谧为兴宗孝康皇帝,所进献的陵号不传于世。嫡妃常氏,在兴宗之前死。太祖穿素服,停止上朝三天。中宫皇后穿素服号哭致哀,皇太子服齐衰。丧葬结束,改换穿平常服饰。皇孙服斩衰,祭奠便服丧服。诸王、公主按制度服丧。建文初年,追谧为孝康皇后。永乐初年,都追夺削除。福王在南京即位,恢复兴宗帝、后的原有封号。睿宗帝、后陵寝在安陆州。世宗入京即位,追谧为睿宗献皇帝。修葺陵庙,进尊号为显陵。随后希求进升之徒屡次说献皇帝灵柩应该改葬天寿山。皇帝不听从。嘉靖十七年,皇帝母亲蒋太后死。礼部说:“岁末之日,刚去世出皇太后服丧二十七天已满期,恰好遇到正月初一,请求戴黑色冠、穿浅淡衣服接受朝拜。”奏疏没有下发,皇帝训谕大学士夏言:“元旦在玄极殿拜祭上天,仍然准备好祭服,在这个日期之前的一天应改变服饰吗?”礼部请求“正月初一拜祭上天,接受朝拜,以及前一天都服青色服。孟春时享礼,前三天斋戒,服青色服饰,臣下相同,其余仍然按孝贞皇太后丧礼之例办”。皇帝不听从。于是决定,岁末除夕日改变穿玄色吉衣,元旦穿祭服在玄极殿举行告祀礼,准备翼善冠、黄袍驾临宫殿,百官穿官服致词,敲钟鼓,呜鞭炮,奏堂上音乐。这时讨论是母迁往南方还是父迁到北方合葬,很久不能决定。皇帝亲自到承天殿。返回后,纔决定灵柩迁往南方合葬。礼部呈上丧葬仪节,在平常典制之外,皇帝又增加拜谒太庙告别礼、承天门告别祭奠礼、朝阳门遣送祭奠礼、题写神位牌后降神飨神礼,以及灵柩登船、登岸等祭礼。灵柩出殡,皇帝服衰服按礼制举行各种礼仪。百官徒步送到朝阳门外,进献祭品以祭祀,命令举行遣奠礼。到达通州,题写神位牌的官员回复命令。神位牌返回京城,百官在城门外奉迎,皇帝服衰服率领皇后以下在午门内哭迎,供奉安放在灵座殿。灵柩经过的河渎江山的神只,都供献牺牲酒醴进行祭祀。勋臣穿青服行礼,灵柩升上席殿。先拜谒睿宗旧时的陵墓,奉迁到棱恩殿,又奉灵柩到殿上,合葬在新的墓室。洪武七年九月,贵妃孙氏死。没有儿子,太祖命令昊王朱梼主持丧事,穿慈母去世纔穿的丧服,斩衰三年。束宫太子、诸王都服一年的丧。为此作《孝慈录》。永乐年问,贵妃王氏死。停止上朝五天,垒帝祭一坛,皇后、皇妃、皇太子各祭一坛,亲王共祭一坛,公主共祭一坛。七七期、百日期、两年期,都祭祀赠予谧册,举行祭告家庙焚烧黄纸告文的礼仪。开启坟茔,派官祭祀地神。出殡之前,告别灵柩、祭祀坛台与初丧相同,只是增加六尚司以及内官、内使各一坛。灵柩启迁前的祭奠、出殡前的祭奠、将葬之前的祭奠各自遣祭一坛。出殡之日,百官送到路祭之处,皇亲、驸马共一坛,公侯伯文武官员共一坛,外受封号的妇女共一坛。沿途经过城门的祭祀,肉门派肉官,外门派太常寺官。下葬时,将葬时的祭奠、遣祭一坛。掩闭坟圹,派官祭祀地神,迎接灵轿到祭享堂,举行安神礼,遣祭一坛。天顺七年,敬妃刘氏死,停止上朝互天,皇帝穿浅淡黄衣在奉天门处理政事,百官穿浅淡色衣,戴乌纱帽、黑角带朝见参拜。封册文放在灵柩前面,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的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施、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从初丧到丧期满周年向灵柩行告别礼,各自在正常祭祀之外增加祭祀一坛。弘治十四年,宪庙的丽妃章氏行出殡礼,停止上朝一天。凡是陪葬各妃,每年的一定时节都在殿内享祀。那些另外葬在金山等处的,各自派内官举行祭礼。嘉靖年间,纔命令并入诸陵,陪从祭祀于棱恩殿的两旁,用红纸牌写上“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祀完毕,把牌焚烧掉。后来改用木刻名号。嘉靖十三年告谕礼、工二部:“宫内女官世妇、御妻都用九数。九妃同在一墓,共在一个享殿,作为确定不变的制度。”从洪武年间,懿文太子之后,到成化八年悼恭太子死,年龄刚三岁。皇帝告谕礼部,丧礼应该从简,王府和文武官都免于进献香帛。礼部详列仪节呈上。从发丧的次日起,停止上朝三天。皇帝服翼善冠、素服,七天除去丧服。又过三天,驾临西角门处理政事,不敲钟鼓,祭祀用素食。文武群臣,服素服、麻布、麻织绖带、麻鞋、布裹纱帽,到思善门定时哭临,号哭哀悼,一天而除服。第四天,穿素服朝见于西角门列班进名奉慰。在各地的王府和文武官员,穿素服举哀,两天而除服。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死。礼部呈上丧礼。皇帝说:“天子不服期服。何况十五岁外刚刚处在三殇的范围,朕服丧不合礼法,只是停止土朝十天。百官按照制度服丧,十二天除服。到停灵柩处行礼,罢除到门哭临号哭哀悼的礼节。安葬时派戚属大臣举行葬礼。”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皇太子的才人王氏死,命令按照皇太子妃郭氏的旧例办。停止上朝五天,不敲钟鼓。皇帝服浅淡色衣服,百官穿青色素服、黑角带朝见参拜,皇长孙主持馒送祭奠。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棱死,下韶确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说:“考察宋代礼制,应该停止上朝五天。现在遇到太庙四时的祭祀,请暂时停止一天。皇帝和亲王以下,至郡主以及靖江王宫眷属按丧服制度,都与鲁王的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一周年,也以日替换月,十二天除丧服,穿素服一周年。”皇帝听从。确定丧制:亲王丧,停止上朝三天。礼部上奏派官执掌举行丧葬礼,翰林院撰写祭文、赐谧册文、墓志文,工部制造写有身份地位姓名的铭旌,派遣官吏建造坟茔,钦天监官吏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讣告各王府。皇帝祭一坛,皇太后、皇后、东宫太子各一坛,在京的文武官员各一坛。从初丧到除去丧服,皇帝共祭十三坛,国内文武官祭祀一坛。其丧服制度,王妃、世子、众子以及郡王、郡主,下至宫人,服斩衰三年。国内文武官员齐衰三天,定时哭临号哭哀悼五天而除丧。在城中的军队平民服素服五天。郡王、众子、郡君,为兄以及伯叔父齐衰一周年,郡王妃服丧五个月。凡是亲王妃丧,皇帝祭一坛,皇太后、中宫皇后、束宫太子、公主各祭一坛。布政司派官员开启坟圹合葬。继妃、次妃的祭礼相同。夫人则只是皇上祭一坛。都建造坟圹合葬。郡王丧,停止上朝一天。行人司派遣官员主管举行丧葬礼,其余多与亲王相同,没有皇太后、皇后的祭祀。郡王妃与亲王妃的丧礼相同,没有公主祭祀。合葬邵王继妃、次妃的丧礼,都与正妃相同。凡是世子丧,皇帝祭祀一坛,东宫太子祭祀一坛。遇七日期和百日、下葬、一周年。除丧服,皇帝祭祀各一坛。凡是世孙的丧礼,如同世子,碱损七七期以及二周年祭祀。凡是镇国将军,只是闻丧、百日、下葬三次祭祀,奉国将军以下,皇帝祭祀一坛。当初,洪武九年五月,晋王妃谢氏死,命令讨论丧服的礼制。侍讲学士宋濂等人提议说:“按照唐朝制度,皇帝为皇妃等号哭哀悼。宋朝制度,皇帝为皇亲号哭哀悼。现在参考酌情采纳唐、宋的制度,皇帝和中宫皇后服大功九个月丧,诸妃都服小功五个月丧,南昌皇妃服大功九个月丧,束宫太子、公主、亲王等都服小功五个月丧,晋王服齐衰一周年,靖江王妃服小功五个月丧,王妃服总麻。停止上朝三天。服丧服后,皇帝穿着素服进入停丧之处,早晚定时放声哀哭悼丧。百官列位进名奉慰。皇帝从停丧处出来脱下丧服,改穿平常服饰。”皇帝制命说“可以”。此后,王妃的丧礼与此相同。正统十三年,规定亲王的坟茔土地五十亩,房屋十五间。郡王的坟茔土地三十亩,房屋九间。郡王的儿子坟茔土地二十亩,房屋三问。郡主、县主坟茔土地十亩,房屋三间。天顺二年,礼部上奏确定制度,亲王以下,依照文武大臣的规定办。或者王,或者王妃先死的,命令建造他们的坟地。后葬的,只命令所在的地方官安葬。继妃便合葬在旁边,同在一个举行享礼的庭堂。成化八年二月,忻王朱见治死。举行出殡祭祀礼这天,皇帝不上朝处理事务。到安葬,停止上朝一天。成化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彭韶上言说:“亲王、郡王死,都派官前去祭祀,出使之臣络绎不绝,人夫劳顿困扰。从此之后只有亲王的丧礼如旧制,那些郡王初丧派官祭祀一次,其余一并派遣本处官。凡是藩王国母妃的丧礼,都派遣内官前去祭祀。现在宗室妇女众多,其地有镇守太监的,应派他举行丧礼。又王国安葬坟茔,夫妇同穴合葬,初造的时候,派官员监督修建。开启坟茔合葬,请只命令本处主管官员办理。”皇帝听从礼部覆奏,王妃的祭祀礼仪照旧,其余依从他的提议施衍。弘治十六年七月,申王朱佑楷死。礼部说:“先前沂穆王死,没有出府。申王已出府而没有到封国,拟依照沂穆王参照在外亲王的事例施行。”王妃葬地记载于《会典》的,明朝初年追封寿春等十王以及王妃。坟在凤阳府西北二十五里的白塔,设置祠庙管理祭祀的官署和陵户。南昌等五王以及王妃合葬在凤阳皇陵,主管部门每年的一定节令举行祭祀,都参与祭享。怀献世子以下诸王没有到藩国的,多葬在西山,每年一定节令派遣内官举行祭祀礼。丞乐十五年正月,永安公主死。当时初次举行张灯宴,于是罢除。停止上朝四天,赐予祭祀,命令有关部门主管丧葬。二月,太祖的第八个女儿福清公主死,停止上朝三天。规定制度,凡是公主的丧事上报,便停止上朝一天。从初丧到二周年祭祀,皇帝祭共十二坛。下葬日停止上朝一天。礼仪比诸王稍微碱省,服丧制度相同,只有各官员不服丧。那些没有出嫁安葬在西山的,每年一定节令派内官举行祭祀礼。《明史·卷三十六》◎礼十四(凶礼三)谒祭陵庙 忌辰 受蕃国王讣奏仪 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为父祖丧仪 遣使临吊仪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赐祭葬 丧葬之制碑碣 赐谥 品官丧礼 士庶人丧礼 服纪谒祭陵庙洪武元年三月,遣官致祭仁祖陵,二年,加号英陵。礼部尚书崔亮请下太常行祭告礼。博士孙吾与言:“山陵之制,莫备于汉,初未有祭告之礼。盖庙号、陵号不同。庙号易大行之号,必上册谥,告之神明,陵号则后嗣王所以识别先后而已,愿罢英陵祭告。”亮言:“汉光武加先陵曰昌,宋太祖加高、曾、祖、考陵曰钦、康、定、安。盖尊祖考由尊其陵,尊其制则必以告,礼缘人情,告之是。”廷议皆是亮。从之。熙祖陵,每岁正旦、清明、中元、冬至及每月朔望,本署官供祭行礼。又即其地望祭德祖、懿祖二陵。英陵后改称皇陵,多孟冬一祭,俱署官行礼;朔望,中都留守司官行礼。八年,诏翰林院议陵寝朔望节序祭祀礼。学士乐韶凤等言:“汉诸庙寝园有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后汉都洛阳,以关西诸陵久远,但四时用特牲祀。每西幸,即亲诣。岁正月祀郊庙毕,以次上洛阳诸陵。唐园陵之制,皇祖以上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日进食,又荐新于诸陵。永徽二年,定献陵朔望、冬夏至、伏腊、清明、社等节,皆上食。开元中,敕献、昭、乾、定、桥、恭六陵,朔望上食,冬至、寒食各设一祭。宋每岁春秋仲月,遣太常宗正卿朝诸陵。我朝旧仪,每岁元旦、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冬至日,俱用太牢,遣官致祭。白塔二处,则用少牢,中官行礼,今拟如旧仪,增夏至日用太牢,其伏腊、社、每月朔望,则用特羊,祠祭署官行礼。如节与朔望、伏腊、社同日,则用节礼。”从之。十六年,孝陵殿成,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清晨陈祭仪毕,皇太子、亲王由东门入,就殿中拜位,皆四拜。皇太子少前,三上香,奠酒,读祝曰:“园陵始营,祭享之仪未具。今礼殿既成,奉安神位,谨用祭告。”遂行亚献、终献礼,皇太子以下皆四拜,执事行礼皆内官。二十六年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建文初,定孝陵每岁正旦、孟冬、忌辰、圣节,俱行香,清明、中元、冬至,俱祭祀。勋旧大臣行礼,文武官陪祀。若亲王之藩,过京师者谒陵。官员以公事至,入城者谒陵,出城者辞陵。国有大事,遣官祭告。懿文太子陵在孝陵左,四孟、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及忌辰,凡九祭。永乐元年,工部以泗州祖陵黑瓦为言。帝命易以黄,如皇陵制。宣宗即位,遣郑王谒祭孝陵。正统二年谕,天寿山陵寝,剪伐树木者重罪,都察院榜禁,锦衣卫官校巡视,工部钦天监官环山立界,十年,谒三陵,谕百官具浅色衣服,如洪武、永乐例。南京司礼太监陈祖圭言:“魏国公徐俌每祭孝陵,皆由红券门直入,至殿内行礼,僣妄宜改。”俌言:“入由红券门者,所以重祖宗之祭,尊皇上之命。出由小旁门者,所以守臣下之分。循守故事,几及百年,岂敢擅易。”下礼部议,言:“长陵及太庙,遣官致祭,所由之门与孝陵事体相同,宜如旧。”从之。弘治元年,遣内官监护凤阳皇陵,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俱谒陵。十七年,更裕陵神座。初,议以孝肃太皇太后祔葬裕陵,已遣官分告诸陵及天寿山后土,而钦天监以为岁杀在北,方向不利。内官监亦谓英庙陵寝,难以轻动,遂议别建庙,奉安神主。帝心未慊,卒移英庙居中,孝庄居左,孝肃祔其右云。正德间,定长陵以下诸陵,各设神宫监并卫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俱分遣驸马都尉行礼,文武官陪祭。忌辰及正旦、孟冬、圣节,亦遣驸马都尉行礼。亲王之藩,诣诸陵辞谒。恭让章皇后陵,清明、中元、冬至、忌辰内官行礼。西山景皇帝陵,祭期如上,仪宾行礼。初,成祖易黄土山名天寿山。嘉靖十年,名祖陵曰基运山,皇陵曰翌圣山,孝陵曰神烈山,显陵曰纯德山,及天寿山,并方泽从祀,所在有司祭告各陵山祇。礼官因奏:“神祇坛每年秋祭,有钟山、天寿山之神,今宜增基运等山。”从之。十四年,谕礼部尚书夏言:“清明节既遣官上陵,内殿复祭,似涉烦复。”言因言:“我朝祀典,如特享、时享、祫享、禘祭,足应经义,可为世法。惟上陵及奉先殿多沿前代故事。上陵之祀,每岁清明、中元、冬至凡三。中元俗节,事本不经。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上陵,盖重一气之始,伸报本之义。今冬至既行大报配天之礼,则陵事为轻。况有事南郊,乃辍陪祀臣僚,远出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诚未尽。可罢冬至上陵,而移中元于霜降,惟清明如旧。盖清明礼行于春,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所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凄怆之心者也。二节既遣官上陵,则内殿之祭,诚不宜复。”遂著为令。十五年,谕言曰:“庙重于陵,其礼严。故庙中一帝一后,陵则二三后配葬。今别建奉慈殿,不若奉主于陵殿为宜。且梓宫配葬,而主乃别置,近于黜之,非亲之也。”乃迁孝肃、孝穆、孝惠三后神主于陵殿。又谕言曰:“三后神主称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孙所奉尊称。今既迁陵殿,则名实不准。”言等议曰:“三后神主,礼不祔庙,义当从祧。迁奉陵殿,深合典礼。其称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孙所上尊号。今已迁奉于陵,则当从夫妇之义,改题孝肃神主,不用睿字,孝穆、孝惠神主,俱不用纯字,则嫡庶有别,而尊亲并隆矣。”命如拟行。又谕:“祭告长陵等七陵俱躬叩拜,恭让章皇后、景皇帝陵亦展拜一次,以慰追感之情。”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门曰祾恩门。又建成祖圣迹亭于平台山,率从官行祭礼。二十一年,工部尚书顾璘请以帝所上显陵圣制歌诗,制为乐章,享献陵庙。礼部言:“天寿山诸陵,岁祀皆不用乐。”已而承天府守备太监傅霖乞增显陵岁暮之祭。部议言:“诸陵皆无岁暮祀典。”诏并从部议。隆庆二年,帝诣天寿山春祭。前一日,告世宗几筵及奉先、弘孝、神霄殿。驾至天寿山红门降舆,由左门入,升舆,驻跸感思殿。越二日,质明行礼。帝青袍,乘板舆至长陵门外,东降舆,由殿左门入,至拜位,上香,四拜。至神御前献帛、献爵讫,复位。亚献、终献,令执爵者代,复四拜。馀如常祭之仪。随诣永陵行礼。是日遣官六员,俱青服,分祭六陵。万历八年,谒陵礼如旧。十一年,复谒陵。礼部言:“宜遵世宗彝宪,酌分二日,以次展拜。”乃定长、永、昭三陵,上香,八拜,亲奠帛。初献,六陵二寝,上香,四拜。其奠帛三献,俱执事官代。十四年,礼部言:“诸妃葬金山诸处者,嘉靖中俱配享各陵殿,罢本坟祭。今世庙诸妃安厝西山者,宜从其例。至陵祭品物,九陵、恭让、恭仁之陵止于酒果,而越、靖诸王及诸王妃则又有牲果祝文,反从其厚者,盖以九陵帝后,岁暮已祫祭于庙,旬日内且复有孟春之享,故元旦陵殿止用酒果,非俭也;诸王诸妃则祫祭春祭皆不与,元旦一祭不宜从简,故用牲帛祝文,非丰也。特恭让、恭仁既不与祫享于庙中,又不设牲帛于陵殿,是则礼文之缺,宜增所未备。而诸王诸妃祝文,尚仍安厝时所用,宜改叙岁时遣官之意,则情顺礼安。”报可。凡山陵规制,有宝城,长陵最大,径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径八十一丈。各陵深广丈尺有差。正前为明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惟永陵中为券门。左右墙门各一楼。明楼前为石几筵,又前为祾恩殿、祾恩门。殿惟长陵重檐九间,左右配殿各十五间。永陵重檐七间,配殿各九间。诸陵俱殿五间,配殿五间。门外神库或一或二,神厨宰牲亭,有圣迹碑亭。诸陵碑俱设门外,率无字。长陵迤南有总神道,有石桥,有石像人物十八对,擎天柱四,石望柱二。长陵有《神功圣德碑》,仁宗御撰,在神道正南。南为红门,门外石牌坊一。门内有时陟殿,为车驾更衣之所。永陵稍东有感思殿,为驻跸之所。殿东为神马厂。忌辰洪武八年四月,仁祖忌日,太祖亲诣皇陵致祭。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浅淡色衣,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不行赏罚,不举音乐,禁屠宰。百官浅淡色衣、黑角带朝参。至日,亲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宣德四年令,凡遇忌辰,通政司、礼科、兵马司勿引囚奏事。五年,敕百官朝参辍奏事仪。英宗即位,召礼臣及翰林院议忌辰礼。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议:“每岁高庙帝后、文庙帝后、仁宗忌辰,服浅淡色服,不鸣钟鼓,于奉天门视事。宣宗忌辰,小祥之日,于西角门视事。”从之。弘治十四年令,凡遇忌辰,朝参官不得服纻丝纱罗衣。景皇帝、恭让皇后忌辰,遇节令,服青丝花样。宣宗忌辰,遇祭祀,服红。十六年八月,吏部尚书马文升言:“宣德间,仁宗忌辰,诸司悉免奏事。自太祖至仁宗生忌,俱辍朝。其后不知何时,仁宗忌辰,依前奏事。惟太祖至宪宗忌辰,百官浅淡色服、黑角带。朝廷亦出视朝,鸣钟鼓,奏事。臣思自仁至宪,世有远近,服有隆杀。请自仁宗忌辰、英宗生忌日,视朝,鸣钟鼓。若遇宪宗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视朝,著浅淡服,进素膳,不预他事。或遵宣宗时例,自太祖至宪宗生忌,俱辍朝一日。宪宗、孝穆忌日,如臣所拟。”帝下礼部议。部臣言:“经传所载,忌日为亲死之日。则死日为忌,非谓生辰也。其曰忌日不用,不以此日为他事也。曰忌日不乐,是不可举吉事也,此日当专意哀思父母,余事皆不举。但先朝事例,迄今见行,未敢更易。”帝乃酌定以浅淡服色视事。嘉靖七年令,忌辰只祭本位。十八年令,高庙帝后忌辰祭于景神殿,列圣帝后忌辰祭于永孝殿。二十四年令,仍祭于奉先殿。乘舆受蕃国王讣奏仪凡蕃国王薨,使者讣奏至,于西华门内壬地设御幄,皇帝素服乘舆诣幄。太常卿奏:“某国世子遣陪臣某官某,奏某国王臣某薨。”承制官至使者前宣制曰:“皇帝致问尔某国王某,得何疾而逝。”使者答故。其仪大略如临王公大臣丧仪,但不举哀。凡塞外都督等官讣至,永乐间遣官赍香钞谕祭。后定例,因其奏请,给与表里祭文,令携归自祭。来京病故者,遣官谕祭或赐棺赐葬。后定年终类奏,遣官祭之。若在边殁于战阵者,不拘此例。凡外国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赐棺及祭,或欲归葬者听。乘舆为王公大臣举哀仪洪武二年,开平王常遇春卒于军。讣至,礼官请如宋太宗为赵普举哀故事。遂定制,凡王公薨,讣报太常司,示百官,于西华门内壬地设御幄,陈御座,置素褥。设讣者位于前,设百官陪哭位东西向,奉慰位于讣者位北,北向。赞礼二人,位于讣者位之北,引讣者二人,位于赞礼之南,引百官四人,位于陪位之北,皆东西向。其日,备仪仗于奉天门迎驾。皇帝素服乘舆诣幄,乐陈于幄之南,不作。太常卿奉:“某官来讣,某年月日,臣某官以某疾薨,请举哀。”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百官奉慰讫,分班立。讣者四拜退,太常卿奏礼毕。乘舆还宫,百官出。东宫为王公举哀仪同,但设幄于东宫西门外,陪哭者皆东宫属。乘舆临王公大臣丧仪凡王公大臣讣奏,太史监择皇帝临丧日期。拱卫司设大次于丧家大门外,设御座于正厅中。有司设百官次于大次之左右。侍仪司设百官陪立位于厅前左右,引礼四人位于百官之北,东西向。设丧主以下拜位于厅前,主妇以下哭位于殡北幔中。其日,銮驾至大次,降辂,升舆,入易素服。百官皆易服,先入就厅前,分班侍立。御舆出次。丧主以下免绖去杖,衰服,出迎于大门外。望见乘舆,止哭,再拜,入于门内之西。乘舆入门,将军四人前导,四人后从。入至正厅,降舆,升诣灵座前,百官班于后。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三上香,三祭酒。出至正厅御座,主丧以下诣厅下拜位,再拜。承制官诣丧主前云“有制”。丧主以下皆跪。宣制讫,皆再拜,退立于厅西。太常卿奏礼毕,皇帝升舆,出就大次,易服。御舆出,丧主以下诣前再拜退。皇帝降舆升辂,丧主杖哭而入。诸仪卫赞唱,大略如常。其公、侯卒葬辍朝礼,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于家者,闻丧辍朝三日。下葬,一日。卒于外者,闻丧,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辍朝之日,不鸣钟鼓,各官浅淡色衣朝参。初制,都督至都指挥卒,辍朝二日。永乐后更定,惟公、侯、驸马、伯及一品官,辍朝一日。中宫为父祖丧仪凡中宫父母薨,讣报太常寺,转报内使监。前期,设荐于别殿东壁下,为皇后举哀位及内命妇以下哭位。皇后出诣别殿,内使监令奏:“考某官以某月某日薨”,母则云“妣某夫人”,祖考、妣同。皇后哭,内命妇以下皆哭尽哀。皇后问故,又哭尽哀。乃素服,内命妇皆素服,止哭,还宫。内使监令奏闻。得旨:“皇后奔丧。”丧家设荐席于丧寝之东,从临内命妇哭位于其下,主丧以下哭位于丧寝之西,主妇以下哭位于丧寝之北幔下。至日,内使监进垩车,备仪仗导引。皇后素服出宫,升舆,三面白布行帷。至阁外,降舆,升垩车。至丧家大门内,降车哭入,仍以行帷围护。从临者皆哭入。丧主以下,降诣西阶下立哭。皇后升自东阶,进至尸东,凭尸哭。从临者皆哭。丧主升自西阶,俱哭于尸西。皇后至哭位,内使监令跪请止哭。应奉慰者诣皇后前,奉慰如常礼。如皇后候成服,则从临命妇应还者先还。如本日未即奔丧,则是晡复哭于别殿。尚服制皇后齐衰及从临命妇孝服,俟丧家成服日进之。诣灵前再拜,上香,复位,再拜。如为诸王外戚举哀,仍于别殿南向,不设荐位。遣使临吊仪太常司奉旨遣吊。前期,设宣制位于丧家正厅之北,南向;丧主受吊位于南,北向;妇人立哭位于殡北幕下。其日,使者至。丧主去杖,免绖衰服,止哭,出迎于中门外。复先入,就厅前拜位。内外止哭,使者入,就位称有制。丧主以下再拜跪。宣制曰;“皇帝闻某官薨,遣臣某吊。”丧主以下复再拜。礼毕,内外皆哭。使者出,丧主至中门外,拜送,杖哭而入。宫使则称有令。(见到日出我便不能自己下一句是什么?而你就是日出,于是,所以,我爱你)至遣使赙赠及致奠,其仪节亦相仿云。赙赠之典,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以五,三品、四品以四,五品、六品以三,公侯则以百。永乐后定制,公、侯、驸马、伯皆取上裁。凡阵亡者全支,边远守御出征及出海运粮病故半支。其遣百官会王公大臣丧仪。前期,有司于丧家设位次。其日,百官应会吊者素服至。丧主以下就东阶哭位,主妇以下就殡北哭位。百官入,就殡前位哭,主丧主妇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丧以下答拜。班首诣丧主前展慰毕,百官出,丧主拜送,杖哭而入。会葬仪同。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前期,礼部奏请制册,翰林院取旨制文,中书省礼部奏请某官为使。其日,祠祭司设龙亭、香亭于午门前正中,执事于受册者家设宣制官位于正厅之东北,南向;丧主代受册命者位于厅前,北向。礼部官封册文,以盝匣盛之,黄袱裹置龙亭中。仪仗、鼓乐前导,至其家。代受册者出迎于大门外。执事舁龙亭置厅上正中,使者入,立于东北。代受册者就拜位,再拜。使者稍前,称“有制”。代受册者跪。宣制曰:“皇帝遣臣某,册赠故某官某为某勋某爵。”宣讫,代受册者复再拜。使者取册授之,代受册者捧置灵座前。使者出,代受册者送至大门外。如不用册者,吏部用诰命,丧家以册文录黄,设祭仪于灵前。代受册者再拜,执事者展黄立读于左。丧主以下皆再拜,焚黄。赐祭葬洪武十四年九月,衍圣公孔希学卒,遣官致祭。其后,群臣祭葬,皆有定制。太祖谕祭群臣文,多出御笔。嘉靖中,世宗为礼部尚书席书、兵部尚书李承勋亲制祭文。皆特典,非常制也。隆庆元年十二月,礼部议上恤典条例:凡官员祭葬,有无隆杀之等,悉遵《会典》。其特恩,如侍从必日侍讲读、军功必躬履行阵、东宫官必出阁讲授有劳者。据嘉靖中事例,祭葬加一等,无祭者与祭一坛,无葬者给半葬,半葬者给全葬。讲读官五品本身有祭,四品及父母,三品及妻。军功四品得祭葬,三品未满及父母。讲读年久、启沃功多、军旅身歼、勋劳茂著者,恩恤加厚,临期请旨。《会典》,凡一品官,祭九坛。父母妻加祭。或二坛、一坛,或妻止一坛者,恩难预拟,遇有陈乞,酌拟上请。二品,二坛。加东宫三少,或兼大学士赠一品者,至四坛,父母妻俱一坛,致仕加三少者加一坛,加太子太保者加三坛,妻未封夫人者不祭。三品祭葬,在任、致仕俱一坛,兼学士赠尚书者二坛,未及考满病故者一坛减半。造葬悉如旧例。四、五品官不得重封。故四品官由六七品升者,父母有祭。由五品升者,以例不重封,遂不得祭。今定四品官,凡经考满者,父母虽止授五品封,亦与祭一坛。四品以上官,本身及父母恩典,必由考满而后得。然有二品、三品共历四五年,父母未授三品封,终不得沾一祭者,宜并叙年资。二品、三品共历三年以上者,虽未考三品满,本身及父母俱与三品祭葬。三品四品,共历三年以上者,虽未考四品满,本身用三品未考满例,祭一坛半,葬父母祭一坛。凡被劾闲住者,虽遇覃恩,复致仕,仍不给祭葬。勋臣祭葬,皇亲出自上裁。驸马都尉祭十五坛。公、侯、伯在内掌府事坐营、在外总兵有殊勋加太子太保以上者,遵《会典》。公、侯十六坛,伯十五坛,掌府坐营总兵有勋劳者七坛,掌府坐营年劳者五坛,掌府坐营而政迹未著者四坛,管事而被劾勘明闲住者二坛,被劾未经勘实者一坛。勘实罪重者,并本爵应得祭葬皆削。又正德间,公、侯、伯本祭俱三坛,嘉靖间二坛。今遵嘉靖例,以复《会典》之旧。武臣祭葬,遵正德、嘉靖例,都督同知佥事、锦衣卫指挥祭三坛,署都督同知佥事一坛,馀推类行之。帝从其议。万历六年更定,凡致仕养病终养听用等官,祭葬俱与现任官同。十二年续定,被劾自陈致仕官,有日久论定原无可议者,仍给祭葬,父母妻视本身为差等。丧葬之制洪武五年定。凡袭衣,三品以上三,四品、五品二,六品以下一。饭含,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铭旌、绛帛,广一幅,四品以上长九尺,六品以上八尺,九品以上七尺。敛衣,品官朝服一袭,常服十袭,衾十番。灵座设于柩前,作白绢结魂帛以依神。棺椁,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墙翣,公、侯六,三品以上四,五品以上二。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六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八品、九品二十事。引者,引车之绋也;披者,以纁为之,击于輀车四柱,在旁执之,以备倾覆者也;铎者,以铜为之,所以节挽歌者。公、侯四引六披,左右各八铎。一品、二品三引四披,左右各六铎。三品、四品二引二披,左右各四铎。五品以下,二引二披,左右各二铎。羽幡竿长九尺,五品以上,一人执之以引柩,六品以下不用。功布,品官用之,长三尺。方相,四品以上四目,七品以上两目,八品以下不用。柳车上用竹格,以彩结之,旁施帷幔,四角重流苏。志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为盖,书某官之墓;其一为底,书姓名、乡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孙、葬地。妇人则随夫与子孙封赠。二石相向,铁束埋墓中。祭物,四品以上羊豕,九品以上豕。初,洪武二年,敕葬开平王常遇春于钟山之阴,给明器九十事,纳之墓中。钲二,鼓四,红旗,拂子各二,红罗盖、鞍、笼各一,弓二,箭三,灶、釜、火炉各一,俱以木为之。水罐、甲、头盔、台盏、杓、壶、瓶、酒瓮、唾壶、水盆、香炉各一,烛台二,香盒、香匙各一,香箸二,香匙箸瓶、茶钟、茶盏各一,箸二,匙二,匙箸瓶一,碗二,楪十二,橐二,俱以锡造,金裹之。班剑、牙仗各一,金裹立瓜、骨朵戟、响节各二,交椅、脚踏、马杌各一,诞马六,枪、剑、斧、弩、食桌、床、屏风、柱杖、箱、交床、香桌各一,凳二,俱以木为之。乐工十六,执仪伏二十四,控士六,女使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门神二,武士十,并以木造,各高一尺。杂物,翣六,璧一,筐、笥、楎、椸、衿、鞶各一,笣二,筲二,粮浆瓶二,油瓶一,纱厨、暖帐各一。束帛青三段,纁二段,每段长一丈八尺。后定制,公、侯九十事者准此行之。余以次减杀。碑碣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请于上,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时中山王徐达、成祖时荣国公姚广孝及弘治中昌国公张峦治先茔,皆出御笔。其制自洪武三年定。五品以上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五年,复详定其制。功臣殁后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凤盖,三品天禄辟邪盖,四品至七品方趺。首视功臣殁后封王者,递杀二寸,至一尺八寸止。碑身递杀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其广递杀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递杀二寸,至二尺四寸止。坟茔之制,亦洪武三年定。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各六。四品,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高六尺。五年重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当太祖时,盱眙扬王坟置守户二百一十,宿州徐王坟置坟户九十三,滁州滁阳王坟亦置坟户。四年,又赐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冯胜坟户百五十,邓愈、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顾时、陈德、耿炳文、吴桢、孙恪、郭兴坟户百。成化十五年,南京礼部言:“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四人勋臣坟墓,俱在南京城外,文忠曾孙萼等,以岁久颓坏为言,请命工修治。”帝可其奏,且令无子孙者,复墓旁一人守护之。赐谥亲王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同。与否自上裁。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劳,或以死勤事者,特赐谥,非常例。洪武初,有应得谥者,礼部请旨,令礼部行翰林院拟奏。弘治十五年定制,凡亲王薨,行抚、按,郡王病故,行本府亲王及承奉长史,核勘以奏,乃议谥。文武大臣请谥,礼部取旨,行吏兵部考实责。礼部定三等,行业俱优者为上,颇可者为中,行实无取者为下,送翰林院拟谥。有应谥而未得者,抚、按、科道官以闻。按明初旧制,谥法自十七字至一字,各有等差。然终高帝世,文臣未尝得谥,武臣非赠侯伯不可得。鲁、秦二王曰荒、曰愍。至建文谥王祎,成祖谥胡广,文臣始有谥。迨世宗则滥及方士,且加四字矣。定例,三品得谥,词臣谥“文”。然亦有得谥不止三品,谥“文”不专词臣者,或以勋劳,或以节义,或以望实,破格崇褒,用示激劝。其冒滥者,亦间有之。万历元年,礼臣言:“大臣应得谥者,宜广询严核。应谥而未请者,不拘远近,抚、按、科道举奏,酌议补给。”十二年,礼臣言:“大臣谥号,必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概予。”帝皆从之。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严谥典。议夺者四人:许论、黄光升、吕本、范廉;应夺而改者一人:陈瓒;补者七人:伍文定、吴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阁臣沈一贯、朱赓力庇吕本,不从其议。未几,御史张邦俊请以吕柟从祀孔庙,而论应补谥者,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部议久之,共汇题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发。天启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续请者十人,而邦俊原请九人不与。正域所请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谥者,邹智、刘台、魏良弼、周天佐、杨允绳、沈炼、杨源、黄巩、杨慎、周怡、庄鹔、冯应京皆以直谏,孟秋、张元忭、曹端、贺钦、陈茂烈、马理、陶望龄皆以学行,张铨以忠义,李梦阳以文章,鲁穆、杨继宗、张朝瑞、朱冠、傅新德、张允济皆以清节,杨慎之文宪,庄鹔之文节,则又兼论文学云。三年,礼部尚书林尧俞言:“谥典五年一举,自万历四十五年至今,蒙恤而未谥者,九卿台省会议与臣部酌议。”帝可之。然是时,迟速无定。六年,礼科给事中彭汝楠言:“耳目近则睹记真,宜勿逾五年之限。”又谓:“三品以上为当予谥,而建文诸臣之忠义,陶安等之参帷幄,叶琛等之殉行间,皆宜补谥。”事下礼部,以建文诸臣未易轻拟,不果行。至福王时,始从工科给事中李清言,追谥开国功臣李善长等十四人,正德谏臣蒋钦等十四人,天启惨死诸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帝之弟允熥、允熞、允熙,子文奎,亦皆因清疏追补。品官丧礼品官丧礼载在《集礼》、《会典》者,本之《仪礼·士丧》,稽诸《唐典》,又参以朱子《家礼》之编,通行共晓。兹举大要,其仪节不具录。凡初终之礼,疾病,迁于正寝。属纩,俟绝气乃哭。立丧主、主妇,护丧以子孙贤能者。治棺讣告。设必尸床、帷堂,掘坎。设沐具,沐者四人,六品以下三人,乃含。置虚座,结魂帛,立铭旌。丧之明日乃小敛,又明日大敛,盖棺,设灵床于柩东。又明日,五服之人各服其服,然后朝哭相吊。既成服,朝夕奠,百日而卒哭。乃择地,三月而葬。告后土,遂穿圹。刻志石,造明器,备大举,作神主。既发引,至墓所,乃窆。施铭旌志石于圹内,掩圹复土,乃祠后土于墓。题主,奉安。升车,反哭。凡虞祭,葬之日,日中而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若去家经宿以上,则初虞于墓所行之。墓远,途中遇柔日,亦于馆所行之。若三虞,必俟至家而后行。三虞后,遇刚日卒哭。明日祔家庙。期而小祥。丧至此凡十三月,不计闰。古卜日祭,今止用初忌,丧主乃易练服。再期而大祥。丧至此凡二十五月,亦止用第二忌日祭。陈禫服,告迁于祠堂。改题神主,递迁而西,奉神主入于祠堂。彻灵座,奉迁主埋于墓侧。大祥后,间一月而禫。丧到此计二十有七月。卜日,丧主禫服诣祠堂,祗荐禫事。其在远闻丧者,始闻,易服,哭而行。至家,凭殡哭,四日而成服。若未得行,则设位,四日而变服。若既葬,则先哭诸墓,归诣灵座前哭,四日成服。齐衰以下闻丧,为位而哭。若奔丧,则至家成服。若不奔丧,四日成服。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周亲以下素服。不设祖奠,无反哭,无方相魌头,余如常葬之仪。既葬,就吉帷灵座前一虞。孝子以下,出就别所,释緦服素服而还。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除期服奔丧之制。先是百官闻祖父母、伯叔、兄弟丧,俱得奔赴。至是吏部言:“祖父母、伯叔、兄弟皆系期年服。若俱令奔丧守制,或一人连遭五六期丧,或道路数千里,则居官日少,更易繁数,旷官废事。今后除父母、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丧不许奔,但遣人致祭。”从之。士庶人丧礼《集礼》及《会典》所载,大略仿品官制,稍有损益。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言:“京师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竟无哀戚之情,甚非所以为治。乞禁止以厚风化。”乃令礼官定民丧服之制。五年诏定:“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饭用粱,含钱三。铭旌用红绢五尺。敛随所有,衣衾及亲戚禭仪随所用。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明器一事。功布以白布三尺引柩。柳车以衾覆棺。志石二片,如官之仪。茔地围十八步。祭用豕,随家有无。”又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僣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及有惑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又谕礼部曰:“古有掩骼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服纪明初颁《大明令》,凡丧服等差,多因前代之旧。洪武七年,《孝慈录》成,复图列于《大明令》,刊示中外。先是贵妃孙氏薨,敕礼官定服制。礼部尚书牛谅等奏曰:“周《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太祖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情甚矣。”乃敕翰林院学士宋濂等曰;“养生送死,圣王大政。讳亡忌疾,衰世陋俗。三代丧礼散失于衰周,厄于暴秦。汉、唐以降,莫能议此。夫人情无穷,而礼为适宜。人心所安,即天理所在。尔等其考定丧礼。”于是濂等考得古人论服母丧者凡四十二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太祖曰:“三年之丧,天下通丧。观愿服三年,视愿服期年者倍,岂非天理人情之所安乎?”乃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使内外遵宁。其制服五。曰斩衰,以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曰齐衰,以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曰大功,以粗熟布为之。曰小功,以稍粗熟布为之。曰緦麻,以稍细熟布为之。其叙服有八。曰斩衰三年者:子为父母,庶子为所生母,子为继母,谓母卒父命他妾养己者,子为养母,谓自幼过房与人者;女在室为父母,女嫁被出而反在室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及为所后祖父母承重;夫为后则妻从服,妇为舅姑;庶子之妻为夫之所生母;妻妾为夫。曰齐衰杖期者:嫡子众子为庶母;嫡子众子之妻为夫之庶母,为嫁母、出母、父卒继母改嫁而已从之者;夫为妻。曰齐衰不杖期者:父母为嫡长子及众子,父母为女在室者,继母为长子及众子,慈母为长子及众子;孙为祖父母,孙女虽适人不降,高曾皆然;为伯叔父母;妾为夫之长子及众子,为所生子;为兄弟,为兄弟之子及兄弟之女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在室者;妾为嫡妻;嫁母、出母为其子;女在室及虽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为其兄弟及兄弟之子;继母改嫁为前夫之子从己者;为继父同居两无大功之亲者;妇人为夫亲兄弟之子,妇人为夫亲兄弟子女在室者;女出嫁为父母;妾为其父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女适人为兄弟之为父后者;祖为嫡孙;父母为长子妇。曰齐衰五月者:为曾祖父母。曰齐衰三月者:为高祖父母,为继父昔同居而今不同者,为继父虽同居而两有大功以上亲者。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妇人为夫之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父母,为夫之兄弟之子妇,为夫兄弟之女嫁人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父母,及为兄弟与兄弟之子,为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为人后者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妻为夫本生父母;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曰小功五月者:为伯叔祖父母,为同堂伯叔父母,为再从兄弟及再从姊妹在室者,为同堂兄弟之子,为祖姑在室者,为从祖姑在室者,为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为兄弟之妻;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适人者;为嫡孙妇,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为孙女适人者,为兄弟之孙及兄弟之女孙在室者,为外祖父母,为母之兄弟姊妹,为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为姊妹之子;妇人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为夫兄弟之孙及夫兄弟之女孙在室者,为夫同堂兄弟之子及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曰緦麻三月者:为族曾祖父母,为族伯叔祖父母,为族父母,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为族曾祖姑在室者,为族祖姑及族姑在室者,为兄弟之曾孙,女在室同,为曾孙玄孙,为同堂兄弟之孙,女在室同,为再从兄弟之子,女在室同,为祖姑、从祖姑及从祖姊妹之出嫁者,为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为乳母,为舅之子,为姑之子,为姨之子,为外孙,为婿,为妻之父母,为兄弟孙之妇,为同堂兄弟子之妇,为同堂兄弟之妻,为外孙妇,为甥妇;妇人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为夫之叔伯祖父母,为夫之同堂伯叔父母,为夫兄弟之曾孙,为夫之同堂兄弟,为夫同堂兄弟之孙,孙女同,为夫再从兄弟之子,为夫兄弟之孙妇,为夫同堂兄弟子之妇,为夫同堂兄弟之妻,为夫同堂姊妹,为夫之外祖父母,为夫之舅及姨,为夫之祖姑及从祖姑在室者;女出嫁为本宗叔伯祖父母,为本宗同堂叔伯父母,为本宗同堂兄弟之子女,为本宗祖姑及从祖姑在室者,为本宗同堂姊妹之出嫁者;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嘉靖十八年正月,谕辅臣:“昨居丧理疾,阅《礼记·檀弓》等篇,其所著礼仪制度俱不归一,又不载天子全仪。虽曰‘三年之丧,通乎上下’,而今昔亦有大不同者。皇祖所定,未有全文,每遇帝后之丧,亦未免因仍为礼。至于冠裳衰绖,所司之制不一,其与礼官考定之。自初丧至除服,冠裳轻重之制具为仪节,俾归至当。”于是礼部议丧服诸制奏之。帝令更加考订,画图注释,并祭葬全仪,编辑成书备览。《明史·卷三十六》翻译及注释洪武元年三月,派遣官吏祭祀仁祖陵墓。洪武二年,加陵号英陵。礼部尚书崔亮请求命令太常举行祭告礼。博士孙吾与说:“陵墓的制度,没有哪个朝代比汉代更齐备的了,最初没有祭告的礼制。庙号、陵号不同。庙号是改变对大行皇帝的称呼,必定记上册谧,告之于神明,陵号却是后代罐位帝王用来识别先后而已。希望罢除英陵的祭告。”崔亮说:“漠光武帝加先人陵号为昌,宋太祖加高、曾、祖、父的陵号为钦、康、定、安。因为尊崇父辈、祖辈,就应当尊崇父辈、祖辈的陵墓,尊崇父辈、祖辈的陵墓就必定要祭告,礼根据人情确定,祭告为对。”朝廷议论都认为崔亮对,便听从他的请求。熙祖的陵墓,每年正月初一日、清明、中元、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日和望日,本署官吏供给祭品举行祭礼。又在那个地方迢望祭祀德祖、懿祖二陵墓。英陵后来改称皇陵,增加十月祭祀一次,都是本署官举行祭礼;朔日、望日,由中都留守司官吏举行祭礼。洪武八年,下诏命令翰林院讨论皇帝陵墓朔日、望日、节令祭祀的礼仪。学士乐韶凤等人说:“汉代各庙陵园有便殿,日祭在寝,月祭在庙,季节祭祀在便殿。后汉建都洛阳,因关西各陵墓久速,只是四季用特牲祭祀。每次皇帝临幸关西,便亲自拜谒。每年正月祭祀郊庙结束,依次祭奠洛阳各陵墓。唐代园陵的制度,皇祖以上的陵墓,都是朔日、望日献上祭品,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日等节日各祭祀一次。皇父的陵墓,朔日、望日以及节气祭日进献祭品,又在各陵墓进献时新祭品。永徽二年,规定献陵朔日、望日、冬至、夏至、伏日、腊日、清明、社日等节日,都献上祭品。开元年问,敕命献、昭、干、定、桥、恭六陵,朔日、望日献上祭品,冬至、寒食各自设一次祭祀。宋代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月,派遣太常宗正卿朝拜各陵墓。我大明朝旧有礼仪,每年元旦、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冬至日,都用太牢礼,派遣官员祭祀。白塔二处,便用少牢礼,由宦官举行祭礼。现在拟定按照旧有礼仪,增加夏至日用太牢礼,其它伏日、腊日、社日、每月朔日及望日。便用特羊即一只羊,由祠祭署官员举行祭礼。如果节日与朔日、望日、伏日、腊日、社日同一天,便用节气礼。”听从此议。洪武十六年,孝陵殿完工,命令皇太子用祭牲醴酒进行祭祀。清晨陈列祭仪结束,皇太子、亲王从束门进入,到殿中拜位,都是拜四拜。皇太子稍微靠前,上三道香,祭奠酒,朗读祝辞说:“园陵刚刚开始营建,祭享的礼仪没有具备。现在礼殿已经建成,供奉安放神位,恭敬地祭告。”于是举行第二次献酒、最后一次献酒的礼仪,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执事行礼都是内官。洪武二十六年下令,车马经过陵墓,以及守护皇陵的官吏平民进入陵墓,在百步以外下马,违犯的以大不敬判罪。建文初年,规定孝陵每年正月旦日、孟冬、死之日、生之日,都要上香。清明、中元、冬至,都要祭祀。由有功勋的故旧大臣举行礼仪,文武官员陪伴祭祀。如果亲王到藩国,经过京城的要拜谒陵墓。官员因公事到京,入城的要拜谒陵墓,出城的要拜辞陵墓。国家有大事,派遣官员祭告。懿文太子的陵墓在孝陵的左面,四季的第一个月、清明、中元、冬至、每年的最后一天以及死之日,一共九次祭祀。丞乐元年,工部因泗州祖陵用黑色瓦提出议论。皇帝命令用黄瓦改换,如同皇陆的样式。宣宗即位,派遣郑王拜谒祭祀孝陵。正统二年训谕,天寿山陵寝,砍伐树木的从重治罪,都察院张榜禁止,锦衣卫官校巡察,工部钦天监官员环山立地界。正统十年,拜谒三陵墓,告谕百官穿浅色衣服,如同洪武、永乐时期的规定。南京司礼太监陈祖圭说:“魏国公徐佣每次祭祀孝陵,都从红券门直接进入,到殿内行礼,僭越妄为,应该改正。”徐俩说:“从红券门进入的原因,是重视祖宗的祭祀,尊崇皇上的命令。从小旁门退出的原因,是遵守臣下的本分。遵守旧例,将近一百年,哪里敢擅自改易。”下交礼部讨论,说:“长陵和太庙,派官吏致上祭祀,经过的门与孝陵的体制相同,应该按照旧制。”听从其议。弘治元年,派遣内官监护风阳皇陵,凡是官员因公事经过的,都要拜谒陵墓。弘治十七年,变更裕陵神位牌。当初,议定以孝肃太皇太后陪葬裕陵,已经派遣官员分别告祭诸陵以及天寿山地神,而钦天监因为此年的凶神在北方,方向不吉利。内官监也说英庙的陵寝,难以轻易移动,于是讨论另外建庙,供奉安放神位牌。皇帝心中不悦,最终移动英庙居中,孝庄处在左,孝肃附在右。玺德年问,规定长陵以下各陵墓,各设神宫监和卫以及祠祭署。凡是清明、中元、冬至日,都分别派遣驸马都尉举行祭礼,文武官员陪伴祭祀。忌日以及正月初一、十月、生日,也派遣驸马都尉举行祭礼。亲王到藩国,到各陵拜辞。恭让章皇后陵墓,清明、中元、冬至、死的日子由内官举行祭礼。西山景皇帝陵墓,祭祀日期如同上面,仪宾举行祭礼。当初,成祖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嘉靖十年,给祖陵命名为基运山,皇陵名翌圣山,孝陵名神烈山,显陵为纯德山,以及天寿山,各山都在方丘大泽从祀地只,各处主管官吏祭告各陵墓的山神。礼官于是上奏说:“神祇坛每年秋天祭祀,有钟山、天寿山之神,现在应该增加基运等山。”听从其奏。嘉靖十四年,训谕礼部尚书夏言:“清明节派遣官吏到祖宗陵墓祭祀以后,内殿又祭祀,似显得烦琐重复。”夏言说:“我朝祭祀的典制,如特享、时享、袷祭、柿祭,足以与经义相应,可以为后世效法。只有到祖先陵墓祭祀以及奉先殿多沿用前代的旧例。到祖先陵墓的祭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日共三次。中元是俗问节日,事情本来不合经义。以往因为郊祀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所以冬至日到祖先陵墓进行祭祀,是因为重视一气的开始,伸张报答根本的意思。现在冬至日已经举行大祭天神而以先祖配祭的礼仪,那么陵墓祭祀之事便轻了。何况有南郊的祭祀,却停止臣僚陪祭,远到山陵祭祀,恐怕对尊崇祖宗配祭天神的真诚没有尽心。可以罢除冬至日到祖宗陵墓祭祀,而改移中元日于霜降日,只有清明日的祭祀照旧进行。因为淆明的祭礼举行于春季,这就是所说的雨露既已沾润,君子履行,有警惕畏惧之心。霜降的祭礼举行于秋季,这就是所说的霜露已降,君子履行,有凄恻悲怆之心。二节气既已派官到祖宗陵墓举行祭祀,那么内殿的祭祀,实在不应该重复。”于是写成文字定为法令。嘉靖十五年,训谕夏言说:“庙比陵重要,它的礼仪庄重。所以庙中一皇帝一皇后,陵墓便是二三后配葬。现在另外建奉慈殿,不如供奉神位牌于陵殿为宜。并且灵柩配葬,而神主牌便另外安置,接近于废黜,而不是亲近。”于是迁移孝肃、孝穆、孝惠三后的神位牌于陵殿。又训谕夏言说:“三后神位牌称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是子孙所尊奉的尊称。现在既已迁移陵殿,便名与实不相称。”夏言等人议论说:“三后神位牌,按礼不拊祭于庙,按义应当从祧庙。迁移供奉于陵殿,很符合古制古礼。称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是子孙所奉上的尊号。现在已经迁移供奉于陵殿,便应当依从夫妇的礼义,改题名为孝肃神位牌,不用睿字,孝穆、孝惠神位牌,都不用纯字,那么嫡与庶有区别,而尊崇亲近都推重了。”命令按照这样拟定施行。又训谕:祭告长陵等七陵都亲自叩拜,恭让章皇后、景皇帝陵墓也行跪拜礼一次,以慰藉追念的情意。嘉靖十七年,改陵殿为棱恩殿,改门焉棱恩门。又在平台山建立成祖圣迹亭,率领从官举行祭祀礼。嘉靖二十一年,工部尚书顾璘请求把皇帝所献显陵圣制歌诗,制成乐章,祭享献陵庙。礼部说:“天寿山各陵,每年一定时间的祭祀都不用音乐。”随后承天府守备太监傅霖请求增加显陵年终的祭祀。礼部讨论说:“各陵墓都没有年终的祭祀典礼。”下诏一并依从礼部的提议。隆庆二年,皇帝到天寿山举行春祭。前一天,告祭世宗的灵座以及奉先、弘孝、神霄殿。皇帝车驾到天寿山红门,下乘舆,从左门进入,登上乘舆,停留在感思殿。过了两天,天刚亮时举行祭祀礼。皇帝穿青袍,乘着人抬的板舆到长陵门外,在束面下板舆,从殿的左门进入,到达礼拜位置,上侠香,拜四拜。到先朝帝王的肖像前面献上帛、献上爵,完毕之后,复返原位。行亚献礼,行终献礼,命令执爵的人代替,又拜四拜。其余如同常祭的礼仪。随后到永陵举行祭礼。这一天派遣官员六人,都穿青色服装,分别祭祀六座陵墓。万历八年,拜谒陵墓的礼仪照旧。万历十一年,又拜谒陵墓。礼部说:“应该遵循世宗的常法,斟酌分成两天,依次行跪拜礼。”于是规定长、永、昭三陵,上香,拜八拜,亲自祭献帛。行初献礼,六座陵墓二座寝殿,上供香,拜四拜。其它祭奠帛行三次进献礼,都是主管官代替。万历十四年,礼部说:“各帝妃埋葬在金山等处的,嘉靖年间都配享各陵殿,罢除本坟的祭祀。现在世庙众妃安葬在西山的,应该依从此例。至于陵墓祭祀的物品,九陵、恭让、恭仁的陵墓只用酒醴果品,而越、靖诸王以及诸王妃则又有牺牲果品和祝祷文,反而用丰厚的祭品,因为九陵皇帝皇后,年终已经在太庙举行大合祭,十天之内将又有孟春的祭享。所以元旦陵殿祭祀祇用酒醴果品,并非俭啬;诸王诸妃则年终大合祭、春祭都不参与,元旦祭祀一次不应该从简,所以用牺牲、束帛和祝梼文,不是丰厚。只是恭让、恭仁既不参与在太庙中的大合祭,又不在陵殿设置牺牲、束帛,这便是礼文的阙失,应该增加未曾备办的祭品。而诸王诸妃的祝祷文,还仍然是安葬时所用,应该改叙每年的一定时节派官祭祀的意思,那么便情顺礼安。”回报同意。凡是山陵规矩制度,有陵墓四周的短垣,长陵最大,长一百零一丈八尺。其次是永陵,长八十一丈。各陵墓长宽的面积有差别。正前方是陵墓前的明楼,楼中立有刻着皇帝庙号谧号的石碑,下面是灵寝门。只有永陵中间是拱门,左右墙门各一座楼n陵前明楼前面是石制灵座,又前面是棱恩殿、棱恩门。只有长陵殿两层屋檐的正殿九间,左右配殿各十五间。永陵殿的正殿两层屋檐七问,配殿各九间。其余各陵都是正殿五问,配殿五问。门外储藏祭品的库房有一座或二座,有神厕宰牲亭,有圣迹碑亭。各陵墓的碑都设在门外,大都没有字。长陵向南有总墓道,有石桥,有石像人物 八对,有擎天柱四根,石望柱二根。长陵有《神功圣德碑》,由仁宗撰写,在神道正南面。南面是红门,门外石牌坊一座。门内有时陟殿,是皇帝更衣之处。永陵稍微向东有感思殿,是皇帝停留暂住的地方。殿的东面是神马厂。洪武八年四月,是仁祖死的日子,即忌日。太祖亲自到皇陵祭祀。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奏确定,高皇帝忌日前二日,皇帝穿浅淡色衣服,驾临西角门处理政事。不敲击钟鼓,不实行赏赐处罚,不奏音乐,禁止屠宰牲口。百官穿浅淡色衣服,饰黑角带朝拜参见。到逭一天,皇帝亲自在奉先殿祭祀,仍然率领百官到孝陵祭祀。高皇后忌日如同这样办理。童德四年命令,凡是遇到皇帝、皇后忌日,通政司、礼科、兵马司不准审问囚犯奏事。宣德五年,敕令百官在皇帝、皇后忌日朝见参拜停止奏事仪式。英宗即位,召见礼官和翰林院讨论皇帝、皇后忌日用什么礼仪。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提议:“每年高庙皇帝和皇后、文庙皇帝和皇后以及仁宗的忌日,穿浅淡色服装,不敲击钟鼓,在奉天门处理政事。宣宗忌日,一周年行小祥祭的这天,在西角门处理政事。”听从其议。弘治十四年命令,凡是遇到皇帝、皇后忌日,朝拜参见的官吏不能穿纡丝纱罗衣。景皇帝、恭让皇后忌日,遇到节气,穿青丝花样衣。宣宗忌日,遇到祭祀,穿红衣。弘治十六年八月,吏部尚书马文升说:“宣德年间,仁宗忌日,各司全部免去奏事。从太祖到仁宗的生日和忌日,都停止朝拜。此后不知什么时候,仁宗忌日,依照先前一样奏事。只有太祖至宪宗忌日,百官穿浅淡色服饰,饰黑角带。皇帝也出来处理朝事,敲击钟鼓,奏事。我想,从仁宗到宪宗,世代有远近,服丧有隆重碱省之分。请求从仁宗忌日、英宗生日忌日,处理朝事,敲击钟鼓。如果遇上宪宗以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处理朝事,穿浅淡包服饰,吃素食,不做别的事。或遵循宣宗时的规定,从太祖到宪宗生日忌日,都停止朝拜一天。宪宗、孝穆忌日,按照臣所拟定的办理。”皇帝下发礼部讨论。礼部大臣说:“经傅所记载,忌日是亲人死的日子。那么死日为忌,并不是说出生的日子。上面说忌日不用,是不在这一天做别的事。说忌日不奏乐,是说不能举行吉事。这一天应当专心专意哀悼思念父母,其余的事都不做。但是前朝事例,直到现在还在施行,不敢改变。”皇帝于是酌情规定穿浅淡色服饰处理政事。嘉靖七年命令,皇帝、皇后忌日,只祭祀本位。嘉靖十八年命令,高庙皇帝、皇后忌日在景神殿祭祀,历代皇帝、皇后忌日在永孝殿祭祀。嘉靖二十四年命令,仍然在奉先殿祭祀。凡是番国王死,。使者报丧的奏疏到达,在西华门内北方设皇帝用的帏幄。皇帝穿素服乘舆到帏幄。太常卿上奏:“某国世子派遣番国大臣某官某人,上奏某国王臣某死。”承制官到使者面前宣读制命说:“皇帝询问你某国王某,得什磨病而死?”使者回答死亡的原因。它的礼仪大致如同吊王公大臣丧事的礼仪,只是不号哭致哀。凡是塞外都督等官报丧到京,永乐年间派遣官员带着香和银钞下旨祭奠。后来制定规程,因其上奏请求,给与表彰威仪文辞、德行忠信的祭文,命令带回自己祭奠。来京城病死的,派遣官员下旨祭奠或者赐予棺材赐葬。后来规定年终类总上奏,派遣官员祭奠。如果在边防战阵中战死,不限于此例。凡是外国使臣病死的,命令所在主管官吏赐给棺材并且祭奠,有想送回安葬的准许。洪武二年,开平王常遇春死于军中。报丧到京,礼官请求按照宋太袒为趟普号哭哀悼的旧例。于是规定制度,凡是王公死,丧耗报太常司,晓示百官,在西华门内北面的地方设置皇帝用的帏幄,陈设皇帝座位,放置素色褥。设报丧人的位置于前面,东西向设百官陪哭位,慰问位在报丧者位置的北面,面向北。赞唱礼仪的二人,位置在报丧者位置的北面,导引报丧者二人,位置在赞唱礼仪的人的南面,导引百官的四人,位置在陪哭的北面,都东西向。那一天,在奉天门准备仪仗迎驾。皇帝穿素服乘舆到帏幄,乐陈列在帏幄的南面,不奏乐。太常卿上奏:“某官来报丧,某年月日,臣某官因某疾病死,请号哭哀悼。”皇帝哭,百官都哭。太常卿上奏停止哭,百官报名拜慰完毕,分班站立。报丧的人拜四拜退下,太常卿上奏说礼仪结束。皇帝返回宫中,百官出幄。束宫太子为王公号哭哀悼的礼仪相同,祇是设帏幄于柬宫西门外,陪哭的人都是束官的属官。凡是王公大臣报丧奏闻,太史监选择皇帝亲临丧礼的日期。拱卫司设大篷帐在死丧人家的大门外,设置皇帝座位在正厅中。主管官吏设百官的篷帐在大篷帐的左右。侍仪司设百官的陪立位置在厅前的左右,导引礼仪的四人,位置在百官的北面,东西向。设丧事主持人以下的拜位于厅的前面,主妇以下的哭位在灵柩北面的帏幔中。这一天,皇帝銮驾到大篷帐,从辖车上下来,登上乘舆,进入大篷帐换素服。百官都换服,先进入到厅前,分班列陪侍站立。垒帝的乘舆出大篷帐。丧主以下除去缠于头、腰的麻带,去掉丧杖,服衰服,出来在大门外迎候。远远看见皇帝的乘舆,停止哭泣,拜两拜,进入门内处于西面。乘舆入门,将军四人在前面引导,四人在后面跟从。进入到正厅。皇帝从乘舆上下来,上到灵座前面,百官列班在后面。皇帝哭,百官都哭。太常卿上奏停止哭,上三遍香,祭三巡酒。出来到正厅的御座,丧主以下的人到厅下的拜位,拜两拜。承制官到丧主前面说“有制命”。丧主以下的人都跪下。宣读皇帝制命完毕,都拜两拜,退下立在厅的西面。太常卿上奏说礼仪结束,皇帝登上乘舆,出来到大篷帐中,改换服装。皇帝的乘舆出大篷帐,丧主以下的人到前面拜两拜退下。皇帝从乘舆上下来登上辖车,丧主人扶着杖哭着进入。众仪卫赞唱,大致如常仪。那些公、侯死、葬停止上朝的礼仪,洪武二十三年制定。凡是公、侯死在家中的,听到丧耗停止上朝三天。下葬,停止上朝一天。死在外地的,听到丧耗,停止上朝一天。灵柩到京城,停止上朝三天。下葬,仍停止上朝一天。凡是停止上朝的日子,不敲钟鼓,各官穿浅淡色衣服朝见参拜。最初制度,从都督到都指挥死,停止上朝两天。永乐以后重新制定,只有公、侯、驸马、伯以及一品官去世,停止上朝一天。凡是中宫皇后的父母死,丧事报太常寺,转报内使监。此前,在别殿的束壁下设垫褥,作为皇后号哭哀悼的位置以及内受封号妇女以下哭奠的位置。皇后出来到别殿,内使监令上奏说,“考某官在某月某日死”,如果是母亲死就说“妣某夫人”,祖父、祖母死与此同。皇后哭,内受封号妇女以下都号哭,竭尽哀思。皇后讯问死因,又号哭竭尽哀思。于是穿素服,内受封号妇女都穿素服,停止号哭,返回宫中。内使监令奏报皇帝。得到圣旨:“皇后赶回吊丧。”遭丧之家在停丧的屋子东面设垫席,在下面设随从哭临的内受封号妇女哭奠的位置,主丧人以下的哭位在停丧屋子的西面,主妇以下的哭位在停丧屋子的北面帏幔下。到这一天,内使监进呈涂有白色的服丧车,准备仪仗导引。皇后穿着素服出官,登上乘舆,三面用白布作帷,到阁外,下乘舆,登上涂有白色的服丧车。到遭丧之家的大门内,从车上下来哭着进入,仍然用行帷围绕保护。随从哭临的人都哭着进入。丧主以下,下到西阶下面站着号哭。皇后从束阶登上,进入来到停尸骸的束面,靠着尸骸号哭,跟从吊丧的人都哭。丧主从西阶登上,都在尸骸的西面号哭。皇后到奖奠位置,内使监令跪着请求停止号哭。应该进名拜慰的到皇后面前,按通常礼仪进名拜慰。如皇后要等候穿好丧服,随从哭临的受封号妇女中应该返回的便先返回。如果当天没有立即赶回吊丧,便在这天的申时又在别殿号哭。尚服官裁制皇后齐衰和跟从吊丧的受封号妇女的孝服,等到遭丧事之家服丧服的日子进呈。到灵座前拜两拜,上香,复返原位,拜两拜。如果为诸王外戚号哭哀悼,仍然在别殿面向南,不设垫褥。太常司奉圣旨派遣使者吊丧。此前,在遭丧之家的正厅北面设置宣读制命的位置,面向南;丧主接受吊丧的位置在南面,面向北;妇人站着号哭的位置在灵柩北面的帷幕下面。这一天,使者到达。丧主去掉丧杖,除去麻带,穿衰服,停止号哭,出来在中门外迎候,又先进入,到厅前的拜祭位。内外停止号哭,使者进入,到宣制位称有皇帝制命。丧主以下拜两拜跪下。宣读制命说:“皇帝听到某官死,派遣臣某人吊丧。”丧主以下又拜雨拜。吊丧礼结束,内外都号哭。使者出来,丧主到中门外,拜送,扶丧杖号哭进入。如是宫使便称有令。至于派遣使者赠送助葬物以及致上祭奠,它的仪式也相仿。赠送助葬物的典制,一品官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官米五十石,麻布五十匹,三品、四品官米四十石,麻布四十匹,五品、六品官米三十石,麻布三十匹,公侯则米一百石,麻布一百匹。永乐以后规定制度,公、侯、驸马、伯都取决于皇上裁定。凡是阵亡的全部支付,边远地区守御出征以及出海运粮病死的支付一半。派遣百官会聚为王公大臣吊丧的仪式,在此之前,主管官吏在遭丧之家设立位次。这一天,应聚会吊丧的百官穿素服到达。丧主以下到东阶的哭位,主妇以下到灵柩北面的哭位。百官进入,到灵柩前的位置号哭,丧主、主妇以下都哭。停止号哭,拜两拜,主丧主妇以下都答拜。众官之首到丧主前面进名拜慰完毕,百官退出,丧主拜送,扶丧杖号哭着进入。聚会送葬仪式相同。在具体日期之前,礼部上奏请求制簿册,翰林院取得圣旨写赠文,中书省礼部上奏请求某官作使者n到这一天,祠祭司设置龙亭、香亭在午门前的正中。主管官在接受册命的家中正厅的东北设置宣制官位,面向南;丧主代受册命者的位置在厅前面,面向北。礼部官封好册文,用尽匣装盛,用黄的帕袱裹着放置在龙亭中。仪仗、鼓乐在前面引导,到达丧者家。代受册命的人出来在大门外迎候。主管官抬着龙亭放置在厅上的正中,使者进入,站立在东北。代受册命的人走上拜位,拜两拜。使者稍稍向前,声称“有皇帝制命”。代受册命者跪下。宣读制命说:“皇帝派遣臣某人,册命赠死去的某官某人为某勋某爵。”宣读完毕,代受册命的人又拜两拜。使者取册命交给他,代受册命的人捧着放置在灵座前。使者出来,代受册命的人送到大门外0如果不用册,吏部用诰命,遭丧之家把册文腊录在黄纸上,在灵座前设祭祀仪节。代受册命的人拜两拜,主管官在左面展陈黄卷站着宣读。丧主以下都拜两拜,焚烧黄卷。官员进行祭奠。此后,群臣的祭葬都有确定的制度。太祖下圣旨祭祀群臣的文章,多出自皇帝亲笔。嘉靖年间,世宗为礼部尚书席书、兵部尚书李承勋亲自写祭文。都是特殊恩典,不是经常性的制度。隆庆元年十二月,礼部提议上呈抚恤条例。凡是官员祭葬,有没有隆重减损的等级,全部遵循《会典》。那些特殊恩赐,如侍从官必须每天陪侍讲读、军功必须亲自参加战阵、束宫的官属必须是太子出阁讲授有功劳的。根据嘉靖年间的事例,祭葬加一等,没有祭奠的给与祭奠一坛,没有葬仪的给予半葬仪,半葬仪的给与全葬仪。讲读官五品本身有祭奠,四品官施及父母,三品官施及妻子。战争中立功的四品官得到祭葬,三品官任期未满施及父母。任讲读官年岁久、尽心开导辅佐功劳多、战争中身亡、功劳显着的,抚恤增加隆厚。举哀之期请求皇上决定。《会典》,凡是一品官,祭祀九坛。父母妻子增加祭奠,或者二坛、一坛,有的妻子只有一坛的,恩恤难以预先拟定,遇到有陈奏请求,酌情拟定往高等乞请。二品,二坛。加官柬宫的少保、少傅、少师,或者兼任大学士赠一品的,达到四坛,父母妻子都一坛,退休加官少保、少傅、少师的加一坛,加官太子太保的如三坛,妻子没有夫人封号的不与祭奠。三品祭葬,在任的和退休的都是一坛,兼学士追赠尚书的二坛,没有到任官期满病死的一坛减半。到埋葬时全部按照旧例。四、五品官不能加封两号。所以四品官由六七品升任的,父母有祭奠。由五品升任的,按例不加封两号,于是不能得到祭奠。现在定为四品官,凡是经过考满的,父母虽然只授予五品封号,也给祭奠一坛。四品以上的官,本身和父母恩典,必定由考核期满而后获得。然而有二品、三品官共经历四五年,父母没有授予三品封号,最终不能受恩一祭的,应该一并按规定等级顾及年资。二品、三品一共经历三年以上的,虽然没有考绩满三品,本身以及父母都给予三品祭葬。三品、四品,共经历三年以上的,虽然没有考绩满四品,本身用三品没有考绩期满例,祭奠一坛半,葬父母祭奠一坛。凡是被弹劾闲住的,虽然遇到皇帝广施恩泽,又退休的,仍然不给与祭葬。功勋大臣的祭葬,皇亲出自皇上裁定。驸马都尉祭十五坛。公、侯、伯在京内执掌府事坐营、在外总兵有特殊功勋加太子太保以上的,遵照《会典》办。公、侯十六坛,伯十五坛,执掌府事坐营总兵有功劳的七坛,执掌府事坐营有年数和劳绩的五坛,执掌府事坐营而政绩不显著的四坛,管事而被弹劾,勘察明白闲住的二坛,被弹劾没有经过勘察核实的一坛0勘察核实罪重的,连同本爵位应得的祭葬都削除。又,正德年间,公、侯、伯本身祭奠都是三坛,嘉靖年问二坛。现在遵照嘉靖年问条例,以恢复《会典》的旧制。武官祭葬,遵照正德、嘉靖条例,都督同知愈事、锦衣卫指挥祭奠三坛,代理都督同知愈事一坛,其余类推施行。皇帝依从礼部的议定。万历六年重新制定丧葬善后礼仪,凡是退休、养病、供养父母以终天年、听候任用等官,祭奠都与现任官相同。万历十二年,继续规定,被弹劾自我陈请退休的官员,有很久以后论定原来没有可以议罪的,仍然给与祭葬,父母妻子的,祭奠比照官员本身也享受不同等级待遇。洪武五年制定。凡是尸衣,三品以上三层,四品、五品二层,六品以下一层。饭含即纳物于死者口中的丧礼,五品以上纳稷含珠,九品以上纳粱含小珠。旗幡、绛帛,宽一幅,四品官以上长九尺,六品官以上八尺,九品官以上七尺。殓尸衣,有品级的官朝服一套,平常服装十套,盖尸单被十层。灵座设置在灵柩前面,用白色绢结魂帛以依神灵。内棺外椁,品级官内棺用油杉制造用朱红漆涂刷,外棺用土杉制成。扇形棺饰,公、侯六柄,三品官以上四柄,五品官以上二柄。随葬器物,公、侯九十件,一品、二品官八十件,三品、四品官七十件,五品六十件,六品、七品三十件,八品、九品二十件。引,是牵引灵车时使用的绳索;披,是用浅绛色带制成的,拴系在载灵柩的车的四根柱上,在旁边执着,以防备倾侧翻倒;铎用铜制造,用来调节挽歌节拍的铃铎。公、侯用四条引六条披,左右各八个铃铎。一品、二品官用三条引四条披,左右各六个铃铎。三品、四品官用二条引二条披,左右各四个铃铎。五品以下,用二条引二条披,左右各二个铃铎。以羽为饰的旗旖竿长九尺,五品以上,一个人手持着以牵引灵柩,六品以下不使用。迎神的功布,有品级的官使用,长三尺。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的方相,四品以上的官用的方相有四只眼睛,七品以上两只眼睛,八品官以下不使用方相。丧车上用竹格,用彩帛结扎,旁边施挂帷幔,四角垂挂着穗状垂饰物。墓志石头二片,有品级的官都使用,其中一片作盖,书写某官的坟墓;一片作为底,书写姓名、乡里、三代、出生年、死葬月日以及子孙、埋葬地点。妇人便随同丈夫与子孙的封赠。二石相向,用铁束埋在坟墓中。祭祀物品,四品以上官用羊猪,九品以上官用猎。当初,洪武二年敕命埋葬开平王常遇春趁钟山的北面,给与随葬物九十件,放入墓中。钮二件,鼓四件,红旗、拂子各二件,红罗盖、鞍、笼各一件,弓二把,箭三枝,灶、釜、火炉各一件,都用木头制成。水罐、镗甲、头盔、台盏、杓、壶、瓶、酒瓮、唾壶、水盆、香炉各一件,烛台二件,香盒、香匙各一件,香箸二件,香匙箸瓶、茶锺、茶盏各一件,箸二件,匙二件,匙箸瓶一件,碗二件,碟十二件,橐二件,都用锡制造,用金包裹。班剑、牙仗各一件,金裹立瓜、骨朵戟、响节各二件,交椅、脚踏、马杌各一件,诞马六件,枪、剑、斧、弩、食桌、床、屏风、拄杖、箱、交床、香桌各一件,登二件,都用木头制成。仿造的乐工十六人,执仪仗二十四人,控士六人,女使十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样,门神二人,武士十人,都用木头制造,各高一尺。杂物有,娶六件,璧一件,筐、笥、挥、榄、衿、击各一件,筏二件,筲箕二件,粮浆瓶二件,油瓶一件,纱厨、暖帐各一件。成束的绢帛青色的三段,绛紫色的二段,每段长一丈八尺。后来制定制度,公、侯九十件的以此为标准施行,其余的依次减少。明朝初年,文武大臣死,按例向皇上请示,皇上命令翰林官写祭文,立神道碑。只有太祖时期中山王徐达、成祖时期荣国公姚广孝以及弘治年问昌国公张峦修葺先人坟茔,墓文都出自皇帝亲笔。它的制度,从洪武三年制定。五品官以上用方顶石碑,碑下用龟形石座,碑额用螭龙头像。六品官以下用圆顶石碑,方形碑座圆形碑额。洪武五年,又详细制定碑碣制度。功臣死后封王,螭形碑额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宽三尺六寸,龟形石座高三尺八寸。一品官为螭形碑额,二品官为麟凤形盖,三品官为天禄辟邪盖,四品至七品官为方形碑座。碑额比照功臣死后封王的,依次递减二寸,到一尺八寸止。碑身依次递减五寸,到五尺五寸止。它的宽度递减二寸,到二尺二寸止。碑座递减二寸,到二尺四寸止。坟茔制度,也是洪武三年制定。一品官坟茔地周边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品官,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官,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各六件。四品官,四十步。七品官以下二十步,高六尺。洪武五年,重新制定。功臣死后封王,坟茔地周边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周坟墙高一丈,石人四件,文武各二件,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件。一品官至六品官坟茔地如同旧有制度,七品官增加十步。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二品官到七品官各递减二尺。一品官坟墙高九尺,二品官到四品官各递减一尺,五品官四尺。一品官、二品官石人二件,文武各一件,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件。三品官、四品官没有石人,五品官没有石虎,六品以下什么也没有。在太祖时期,盱眙扬王坟设置守坟户二百一十户,宿州徐王坟设置守坟户九十三户,滁州滁阳王坟也设置守坟户。洪武四年,又赏赐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冯胜守坟户一百五十户,邓愈、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顾时、陈德、耿炳文、昊桢、孙恪、郭兴守坟户一百户。成化十五年,南京礼部说:“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四人功勋大臣的坟墓,都在南京城外,李文忠曾孙李萼等人,以年岁久远颓坏上言,请求命令工人整修。”皇帝同意南京礼部的上奏。并且命令没有子孙的,免除墓旁一人的赋税让他守护。亲王按例赐谧用一个字;郡王用二个字,文武大臣相同。是否赐谧号,由皇上裁定。如果官员的品级不高而陪侍跟从皇上有功劳,或者因尽心职事而死的,特别赐给谧号,不是常例。洪武初年,有应该获谧号的,礼部请示圣旨,命令礼部行文令翰林院拟定上奏。弘治十五年制定制度,凡是亲王死,行文令巡抚、巡按,郡王病死,行文令本王府亲王以及承奉长史,审核勘定上奏,于是商议赐谧。文武大臣请求赐谧,由礼部在皇帝那里取得圣旨,行文令吏兵部考核实际功绩。礼部定二等,品行业绩都优秀的为上等,基本上可以的焉中等,品行实绩无可取的为下等,送到翰林院拟定谧号。有应该赐谧而没有得到赐谧的,由巡抚、巡按、科道官上报。按照明朝初年的旧有制度,谧法从十七个字到一个字,各有等级差别。但是整个高祖一世,文臣不曾得到赐谧,武臣如果不是赠侯伯,不可得到赐谧。鲁、秦二王谧焉荒、愍。到建文帝赐王樟谧,成祖赐胡广谧,文臣开始有谧号。到世宗便滥施至方术之士,并且加了四个字。固定的条例,三品官得到赐谧,文学词章之臣谧“文”。然而也有得到赐谧不止三品官,谧“文”不专赐文学词章之臣的,有的因为功勋勤劳,有的因为节概礼义,有的因为声望实绩,破格推崇褒奖,以示激励劝勉。那些冒充遇滥的,也问或有。万历元年,礼官说:“大臣应该得谧的,应广泛咨询严格核实。应该赐谧而没有请求的,不拘泥远近,巡抚、巡按、科道官举蔫上奏,酌情讨论补给。”万历十二年,礼官说:“大臣的谧号,必须获公论诚服,一点也没有毛病的,备文请求皇上裁定。如品行业绩平常,即使官阶品级崇高,也不能一概赐予。”皇帝都依从。万历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求严格赐谧典制。提议夺去赐谧的四人,即许论、黄光升、吕本、范谦;应夺去赐谧而改谧的一人,即陈瓒;补谧的七人,即伍文定、昊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内阁大臣沈一贯、朱赓竭力庇护吕本,不听其议。不久,御史张邦俊请求以吕楠陪祀孔庙,而议论应该补赐谧号的,有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礼部议论了很久,共汇集同样内容奏章先后达七十四人,扣留在官中不下发。玉启元年,纔降圣旨允诺,又增加续请的十人,而张邦俊原来请求赐谧的九人不给与。郭正域所请伍文定等赐谧也到这时纔定下来。一共八十四人。那些官位低得到谧号的,有邹智、刘台、魏良弼、周天佐 杨允绳、沈炼、杨源、黄巩、杨慎、周怡、庄呆、冯应京都因为直谏,孟秋、张元忭、曹端、贺钦、陈茂烈、马理、陶望龄都因为学问品行,张铨因为忠义,李梦阳因为文章,鲁穆、杨继宗、张朝瑞、朱冠、傅新德、张允济都因为清雅节操而得谧,杨慎谧文宪,庄泉谧文节,则又兼论文词学问了。玉启三年,礼部尚书林尧俞说:“赐谧的典制五年举行一次,从万历四十五年到现在,蒙受抚恤而没有赐谧的,九卿台省会同商议与臣所掌礼部斟酌议定。”皇帝同意。然而这个时候,赐谧的快慢没有定准。天启六年,礼科给事中彭汝楠说:“近的事便看到的和记载的都更加真实,应该不要超过五年的期限。”又说:“三品官以上为应当赐予谧号,而建文众臣的忠义,陶安等人的参谋于帷幄,叶琛等人的殉难于战争,都应该补谧号。”事情下发礼部,因建文众臣不容易轻率拟谧,终于役有施行。到福王时,纔听从工科给事中李清的奏言,追谧开国功臣李善长等十四人,正德时期的谏官蒋钦等十四人,天启时期惨死的众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帝的弟弟朱允烟、朱允煌、朱允燃,儿子朱文奎,也都因为李清上疏而追补谧号。品级官的丧礼记载在《集礼》、《会典》的,本源于《仪礼 #8226;土丧礼》,考察《唐典》,又参照朱子《家礼》的篇卷,通行天下共同知晓。现在举其主要的内容,它的仪节不详细记录。所有初终的礼仪,病重,迁移到正寝。置新绵于鼻前,察其是否断气,等待断气纔号哭。确立丧主、主妇,以子孙贤能者护丧。准备棺材报告丧事。设置尸床、帷堂,掘地坎。设置沐浴用具,洗沐的四人,六品官以下三人,便举行饭含礼。设置虚座,结魂帛,树立标明死者官职、姓名的铭旌。死丧的第二天纔给死者沐浴、穿衣、覆衾,行小殓礼,又第二天行大殓礼,装入棺材,盖上棺材,在灵柩的束面设置灵床。又第二天,五服内的人各自穿其丧服,然后朝哭吊丧。穿上丧服后,早晚祭奠,一百天而行卒哭礼。于是选择葬地,三月而埋葬。告祭地神,于是挖坟坑。镑刻墓志石,制造随葬器物,准备大舆车,制作神位牌。发丧之后,到填地,便放棺材入墓穴。施放标明死者官职、姓名的铭旌、墓志石到坟坑内,掩盖坟坑盖上土,便在墓旁祭祀地神。题写神位牌,供奉安放好。登上车,返回号哭。凡是虞祭,安葬这天,中午举行祭祀,逢天干的乙、丁、巳、辛、癸偶日举行第二次虞祭,逢甲、丙、戊、庚、壬奇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如果离家经过一夜以上,那磨初次虞祭就在坟墓所在地举行。如果坟墓远,途中遇到干支的乙、丁、巳、辛、癸偶日,也在客馆所在地举行第二次虞祭。如果是葬后第三次虞祭,必定要等待到家之后举行。第三次祭祀以后,遇到甲、丙、戊、庚、壬奇日则行卒哭祭,停止无定时的哭悼,变成早晚哭悼一次。第二天柑祭于家庙。一年后举行小祥祭祀。丧事到此时共十三个月,不计闰月。古代占卜日祭,现在只在去世后的第一个忌日,丧主于是改换练服。两周年举行大祥祭。丧事到此时一共二十五个月,也只用第二个忌日祭祀。陈列禅祭到吉祭之间的服丧期,祭告迁入祠堂。改题神位牌,递迁向西,捧神位牌进入祠堂。撤去灵座,捧迁神位牌埋在坟墓的旁边。两周年的祭祀后,间隔一月而举行除丧服的禅祭。丧事到此时共计二十七个月。卜日,丧主在禅祭到吉祭之间的服丧期到祠堂,只举行超度亡灵除丧服的祭祀。那些在远地听到报丧的人,开始听到丧事,改换服饰,号哭出行。到家,凭靠殡柩号哭。四天后穿丧服。如果不能启程,就设灵位,四天后改变服饰。如果已经埋葬,便先在坟墓号哭,回来后到灵座前号哭,四天后穿丧服。齐衰以下的人听到报丧,设灵位而哭。如果是赶回料理丧事,便到家就穿丧服。如果不赶回料理丧事,便四天后穿丧服。凡是有另择葬地安葬的,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的儿女,都用细麻布制成孝服,服丧三个月,至亲以下素服。不设出殡前夜的祖奠,没有反哭之礼,没有设驱除疫鬼山精的神灵和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戴的面具,其余如同平常埋葬死者的仪式。安葬之后,在吉帷的灵座前举行第一次虞祭。孝子以下,出来到别的地方,脱下细麻布制成的丧服,穿素服而返回。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罢除服一周年丧的人从外地赶回吊丧的制度。此前,百官听到祖父母、伯叔、兄弟丧事,都要返回吊丧。到这时吏部说:“祖父母、伯叔、兄弟都属于服一周年的丧。如果都令他们返回吊丧守孝,有的一人连续遭遇五六个周年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么任职办事的日子少,替代频繁,空着官位荒废政事。今后除了承受宗庙与丧祭重任的人对父母、祖父母离职服丧以外,其余服一周年丧的人不准许赶回吊丧,只是派人致上祭奠。”听从吏部的建议。《集礼》以及《会典》所记载,大致仿照有品级官员的制度,稍微有一些增加或减少。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说:“京城的百姓,遵循习惯于旧有礼俗。凡是有丧葬,便摆设宴席,会聚亲朋好友,奏乐使死人欢乐,竟然没有悲悼哀戚的心情,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请求禁止,以淳厚风俗教化。”于是命令礼官制定平民丧服的制度。洪武五年,下诏规定:“平民袭衣一套,上衣下裳相连缀的衣服一件,用素或练制成的礼服带一条,鞋一双,裙裤衫袜随意穿。死尸口中的饭用粱,含物用钱三枚。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的铭旌用红色的绢五尺。装殓随意用自己所有的布帛,尸衣盖被以及亲属向死者赠送衣被的仪节都随意使用。棺材用坚硬的木材,油杉马上等,柏次等,土杉松又次一等。使用黑漆、金漆,不准用朱红。随葬品一件。迎神的布用白布三尺导引灵柩。丧车用单被覆盖棺材。墓志的石头二片,如同官员的仪式。坟地周边十八步。祭祀用猪,根庭有无而定。”又下诏:“古代的丧礼,以哀伤悲戚为根本,办理丧事的器具,与家庭的有或没有相适应。近代以来,富裕的奢侈僭越违犯名分,力量不足的借贷财物,出殡送丧炫耀声势,以及有的被风水所迷惑,停放灵柩待葬多年,不进行安葬。应该命令中书省大臣召集商议制定制度,颁布施行让人民遵照办理,违犯的判罪。”又训谕礼部说:“古代有掩埋尸骸的命令,近来习惯于元代风俗,死去的人有的用火焚烧,而把烧剩的骨头投到水中。损伤恩义,败坏风俗,没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应该禁止这种作法。如果是贫困没有土地的,所在地的主管官吏选择宽广空闲之地作为义冢,把他们埋葬。或者有到远方作官死后不能返回安葬的,官府供给运送费送回家乡。”明朝初年颁布《大明令》,所有丧服等级差别,多因袭前代的旧制度。洪武七年,《孝慈录》写成,又计划列入《大明令》,刊布告示朝廷内外。此前,贵妃孙氏死,敕命礼官制定丧服制度。礼部尚书牛谅等人上奏说:“周代的《仪礼》,父亲在,为母亲服丧一周年,如果是父亲的小妾便没有服丧关系。”太祖说:“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而像这样高低不同,太不合情理了。”于是敕命翰林院学士宋濂等人说:“供养生者礼送死者,是圣明帝王的大的政体。忌讳死亡疾病,是衰微社会的鄙陋习俗。三代的丧礼在衰微的晚周散失,在暴虐的秦朝遭到厄运。汉、唐以来,没有人能议论此事。人的惰性无穷,而礼要适合惰性。人心安适的地方,就是天理存在的地方。你们要考察制定丧礼。”于是宋濂等人考察得知古人论说为母亲服丧的一共有四十二人,愿意服丧三年的二十八人,服丧一周年的十四人。太祖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的通行丧礼。考察愿意服丧三年,比愿意服丧一周年的多一倍,难道不是天理人情所乐意的吗?”于是确立成固定的制度。儿子为父母,妾所生的儿子为他的母亲,都服斩衰三年。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以外的儿子为父亲的妾,都服齐衰杖期丧一年。仍然命令按五服的服丧制度,一并写成文字编为书籍,使朝廷内外遵守。丧服有五等。一是斩衰,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缝下面的衣边。二是齐衰,用稍粗的麻布制成,缝下面的衣边。三是大功,用粗而经过加工的布制成。四是小功,用稍粗而经过加工的布制成。五是鳃麻,用稍细而经过加工的布制成。叙服有八等。一是斩衰三年的丧服:儿子为父母,妾所生的儿子为亲生母亲,儿子为继母服丧;儿子为捻育自己的庶母,说的是生身母死后父亲命别的妾养育自己的人,儿子焉有抚养关系的非生身母,说的是自幼过继给人为嗣的人服丧;女儿没有出嫁为父母,女儿出嫁后被遣弃而返回没有出嫁焉父母服丧;嫡孙在父死后为祖父母服丧以及曾高祖父母服丧;抱给人作后代的人为养父母,以及养父母死为养祖父母服丧;丈夫为别人的后嗣则妻随丈夫服丧,妇为公婆服丧;小妾所生的儿子的妻子为丈夫的生身母亲服丧;妻妾焉丈夫服丧。二是齐衰杖期一年的丧服:嫡子、嫡子以外的儿子焉父亲的妾服丧;嫡子、嫡子以外的儿子的妻为丈夫的庶母,为出嫁的母亲、被遗弃的母亲、父亲死后继母改嫁而自己跟从前去的人服丧;丈夫为妻子服丧。三是:衰不杖期一年的丧服:父母为嫡长子以及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父母焉没有出嫁的女儿,继母为长子以及长子以外的儿子,抚育自己的庶母为长子以及长子以外的儿子服丧;孙子为祖父母,孙女虽许婚而没有出嫁,为高曾祖服丧都这样;为伯、叔父母服丧;妾为丈夫的长子以及长子以外的儿子,为自己生的儿子服丧;为兄弟,为兄弟的儿子以及兄弟没有出嫁的女儿服丧;为姑以及姊妹没有出嫁的服丧;妾为嫡妻服丧;改嫁的母亲、被遣弃的母亲为她的儿子服丧;女子没有出嫁以及虽然嫁了人而役有丈夫与儿子的人,为她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服丧;继母改嫁为跟从自己的前夫的儿子服丧;为继父同居两边都没有服丧九月的亲属关系的人服丧;妇人为丈夫亲兄弟的儿子,妇人为丈夫亲兄弟的没有出嫁的女儿服丧;女儿出嫁为父母服丧;妾为她的父母服丧;作别人的后嗣的人为他的父母服丧;出嫁女子为作父亲后嗣的兄弟服丧;祖为嫡孙服丧;父母为长子的媳妇服丧。四是齐衰服丧五月的:为曾祖父母服丧。五是齐衰服丧三月的:为高祖父母,为过去同居而现在不同居的继父,为虽同居而两方有服丧九月以上亲属关系的继父服丧。六是大功服丧九月的:为同祖父兄弟以及没有出嫁的姊妹,为姑姑以及姊妹以及出嫁了的兄弟的女儿服丧;父母为众儿子的媳妇,为出嫁的女儿服丧;祖父为众孙儿服丧;为兄弟的儿子的媳妇服丧;妇人为丈夫的祖父母,为丈夫的伯、叔父母,为丈夫的兄弟的儿子的媳妇,为丈夫的兄弟已嫁人的女儿服丧;女子出嫁为本宗族的伯、叔父母,以及为兄弟与兄弟的儿子,为姑姊妹以及兄弟没有出嫁的女儿服丧;作别人的后嗣的人为他的兄弟以及没有出嫁的姑姊妹服丧;妻子为丈夫的亲生父母服丧;为兄弟的儿子作别人的后嗣的人服丧。七是小功服丧五月的:为伯、叔祖父母,为同祖父的伯、叔父母,为再堂兄弟以及没有出嫁的再堂姊妹,为同祖父兄弟的儿子,为没有出嫁的祖姑,为没有出嫁的堂祖姑,为没有出嫁的同祖兄弟的女儿,为兄弟的妻子;作别人的后嗣的人为他的出嫁了的姑姊妹服丧;为嫡孙媳妇,为出嫁了的同祖姊妹,为已嫁人的孙女,为兄弟的孙子以及兄弟的没有出嫁的孙女,为外祖父母,为母亲的兄弟姊妹,为同母不同父的兄弟姊妹,为姊妹的儿子服丧;妇人为丈夫的姑姑以及丈夫的姊妹,为丈夫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妻子,为丈夫的兄弟的孙子以及丈夫的兄弟的没有出嫁的孙女,为丈夫同祖兄弟的儿子以及同祖兄弟的没有出嫁的女儿服丧。八是总麻服丧三月的:为同族曾祖父母,为同族伯、叔祖父母,为同族父母,为同族兄弟以及没有出嫁的同族姊妹,为没有出嫁的同族曾祖姑,为同族祖姑以及没有出嫁的同族姑,为兄弟的曾孙,曾孙女没有出嫁的相同,为曾孙、玄孙,为同祖兄弟的孙子,孙女没有出嫁的相同,为再堂兄弟的儿子,女儿没有出嫁的相同,为祖姑、从祖姑以及出嫁的从祖姊妹,为出嫁了的兄弟的孙女,为同祖兄弟的出镓了的女儿,为乳母,为舅的儿子,为姑姑的儿子,为姨的儿子,为外孙,为女婿,为妻子的父母,为兄弟的孙子的媳妇,为同祖兄弟的儿子的媳妇,为同祖兄弟的妻子,为外孙的媳妇,为外甥的媳妇服丧;妇人为丈夫的曾祖、高祖父母,为丈夫的伯、叔祖父母,为丈夫的同祖伯、叔父母,为丈夫的兄弟的曾孙,为丈夫的同祖兄弟,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孙子,孙女相同,为丈夫的再堂兄弟的儿子,为丈夫的兄弟的孙儿的媳妇,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儿子的媳妇,为丈夫的同祖兄弟的妻子,为丈夫的同祖姊妹,为丈夫的外祖父母,为丈夫的舅以及姨,为丈夫的祖姑以及没有出嫁的堂祖姑服丧;女子出嫁为本宗族叔伯祖父母,焉本宗族同祖叔伯父母,为本宗族同祖兄弟的子女,为本宗族祖姑以及没有出嫁的堂祖姑,为本宗族同祖的出嫁了的姊妹服丧;作别人的后嗣的人为亲生的外祖父母服丧。嘉靖十八年正月,皇帝训谕辅臣:“往日服丧治病,阅读《礼记 #8226;檀弓》等篇,书中所著礼仪制度都不统一,又不记载天子的全部礼仪。虽然说三年的丧服,贯通于上下位,而现在和过去相比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皇祖制定的礼仪,没有全文,每次遇到皇帝、皇后的丧事,也不免因袭举行礼仪。至于衣冠衰绖,主管部门的制作也不统一,希望与礼一起考定。从开始治丧到服丧结束,衣冠轻重的制作都定出仪节,使之达到最恰当的地步。”于是礼部讨论丧服的各种制度进呈。皇帝命令进一步加以考察订正,画出图加上注释,与祭葬的全部礼仪,编辑成书以备查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w66.com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