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5《嗝嗝老师》|战胜恐惧的从来不是勇气,而是爱-利来w66国际

前言:

《嗝嗝老师》是2018年10月份在中国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作为2018年评分最高的轻喜剧电影,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面镜子,同是都是在电影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电影资金并不是衡量电影真善美的唯一标准。

此片以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讲述了一位患有妥瑞士综合症的“打嗝的老师”奈娜,从小就因为这个病而饱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包括自己的父亲。最终,一位校长的一句“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让奈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待遇,同时也在心中种下当一名好教师的梦想。

本片改编自布拉德.科恩和丽莎.维索基的小说《讲台前》,这部小说是由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所改编,在2008年在美国上映的一部电影《叫我第一名》,也是根据该真实故事所改编。这个看似平凡,又不那么平凡的教育故事,时隔多年,依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整部小说传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勇攀高峰、不怕艰难的正能量。

接下来我将从电影剧情来分析主人公奈娜的人物形象——坚强,勇敢,充满爱和希望。在我看来,奈娜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在本篇文章的第四部分,基于这部教育影片谈谈我对“如何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的几点基于现实意义的感悟。

一、第一阶段:奈娜的童年: 她忍受了无数异样眼光,但父亲却因自责,而选择逃避,抛弃了这个家,抛弃了身患疾病的她

①由于身患妥瑞氏综合症疾病,她在上课时发出“怪声”,被同学们嘲笑,被老师赶出教室,被校长劝退

影片采用倒叙回忆奈娜的童年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小女孩,第一次打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还指责嘲笑她的同学说:“有什么好笑的,没见过打嗝吗?”,当她再一次打嗝时,老师点名让她站起来,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情。

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无视都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小小的年纪却饱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对待。当老师报告到校长那里,校长请奈娜的母亲到学校,并对奈娜实施了劝退,希望奈娜转去特殊学校。

②母亲始终相信女儿和普通小孩没差异于是想让女儿继续就读普通学校,父亲却执意要送他去特殊学校,父母不断争吵,最终父亲选择离去

影片中小小的奈娜,看到父母因为自己就读学校的问题大动干戈,她啜泣着躲进卫生间,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这时她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继续打嗝,小小的她挥动着颤抖的双手,把厕所的卫生纸塞进嘴里,一直塞一直塞,仿佛只要给嘴里塞进了卫生纸,打嗝声就不会被听见了一样……

③父亲选择逃避,最终抛弃了她和这个家,父爱的缺失,让她不断告诉自己要坚强,也表现了她和父亲关系的破裂

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她或许都能够坚强的告诉自己:“没事,我还有家呀!”当她和父亲一起去餐厅点餐时,她发出的“怪叫”总是让父亲难以为继,于是父亲草草的给她点了一份或许她并不喜欢吃的东西,小小年纪的,她能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但却不能承受自己的父亲,也用同样的眼光对待自己。

童年时和父亲关系的破裂导致长大后她不愿意面对父亲,甚至不想和父亲说话,父亲的自以为是让她主动和父亲保持距离,父女俩之间隔着一条鸿沟。

二、第二阶段:奈娜的追梦之旅: 她的梦想是做一位教师,源自于在她小时候受到一位校长的鼓励,让她的世界不再黑暗,闪耀着光明

①理科双硕士学位的她其实可以找到相对老师来讲其他更好的工作,但他什么工作也不要,只想当老师

在影片开头,她自信从容地走进了面试室,面试官看到她的履历,对她大加称赞,但当她发出“怪叫”时,她向面试官阐述自己得了一种神经系统障碍症——妥瑞氏综合症,只要一紧张神经系统就不受控制,就恍若触电一般。

所以学历优异的她并没有得到这一份工作的垂青,在面试结束后,她正准备离场时,面试官直接告诉她:“你这个病,是不适合教书的。”

②当老师的梦想是萌芽于校长对她的鼓励,因为这位校长她学会了勇敢做自己,她认为好的老师其实是学生心中的一束光

影片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带领我们回到了奈娜小时候的一次节目汇演中:

当所有人都在认真观看节目时,奈娜的“怪声”震惊了全场,校长站在台上讲话的时候,邀请小小的奈娜来到舞台上,轻声询问,校长了解到她患有妥瑞氏综合症,询问她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

小小的奈娜告诉校长,她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只希望别人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对待他。

而后校长告诉她:“学校就是让人学习知识的今天他让在场的各位了解到妥瑞氏综合症,我代表圣蒂克学校向你承诺,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

③梦想成真的她,如愿收了圣蒂克学校的工作邀请,成功当上了一名老师,但前提是她要做全校最难管的9f班的班主任,只要能当老师,她什么也不怕

当校长带领她来到9f的教室时,隔着教师门上的小玻璃,她看到教室里面空无一人,校长劝她现在放弃可能来得及,但在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这一个词,与此同时,她坚信他们只是一群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于是他心中播种了很多爱的种子,打算用爱去浇灌这一群孩子。

在父爱缺失的童年长大,她并没有选择逃避爱和索取爱,而是选择播种爱,父亲的缺失让她反其道而行,选择用爱去滋养学生,也只有爱才能打败一切恐惧。

三、第三阶段: 奈娜的从教之旅: 桀骜不驯的9f班,让她感到她低估了这一件事情的艰难,但就算再难,她也未曾放弃这一群贫民窟里的孩子

①面对学生的恶作剧,她在校长面前为学生揽下一切责任,为了更了解每一位学生,她选择去贫民窟挨家挨户家访

影片中学生为了让她“知难而退”于是制造了一次“***事件”,这件事让校长大发雷霆,扬言要让所有9f班的同学退学,这时奈娜拼命向校长解释,这是她让学生做的化学实验,无关学生的过错,是她没有考虑到实验的后果。

小孩子天真的心看到她像一只母鸡一样,挡在他们的面前,内心逐渐软化,于是奈娜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以退为进,让学生开始慢慢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更了解每一位学生,她去贫民窟挨家挨户地家访。

②她引导学生放飞纸飞机,让学生战胜自己的恐惧,因为她一直坚信这群孩子是有计划、远见和智慧

影片中当她了解到这群学生刚开始也是很想以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只是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他们选择自暴自弃,其实是因为内心很恐惧,让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于是她采用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恐惧写在作业本上,折好纸飞机,他告诉学生: “面对恐惧,真相就能托着你们飞翔。”

③9f学生终于选择全力以赴的学习,不负所望,期末考试的成绩有两项单科排名第一,当学生被怀疑作弊时,她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

影片中9a班的一个学生想让9f班不能在学校继续就读,于是设计了一个陷阱,让校长误以为9f班全体作弊,并确定要开除这些学生时,奈娜选择毫无保留的相信他们没有作弊,因为她看到她的学生全力以赴。

在学校里,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奈娜眼睛泛着泪光,这时奈娜已经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这一群学生继续留在学校就学,她的眼神里好像充满着忧伤和不满,但好似也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④ 瓦迪亚老师的一席话,让9f班的学生重获了就学的机会,同时斩获了两枚优秀勋章,其实当老师或许(不是吧阿sir是什么梗?“不是吧阿sir”这句话在一些香港的影视剧中有着超高的出场率,让人耳熟能详,因此被很多人拿来玩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不是吧阿sir,我只是抽烟又不犯法”,在不是吧阿sir,后面加一句自己想说的话,可以达到各种效果,主要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不难,当学生才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影片中在礼堂里,瓦迪亚老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教书很简单,学习才很困难,我们都想教别人一些东西,我也曾打算教训一下9f班,因为我认为他们不配在这读书。”

在瓦迪亚老师讲话结束后,他邀请了9f班的所有学生来到舞台中间,这时他手握两枚优秀勋章,影片发展到这里,也代表着瓦迪亚老师承认了9f班学生的优秀从心底开始接纳了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

时隔多年之后,奈娜成为了圣蒂克校长,桃李满天下,当她退休的那一刻,所有学生都挥舞着:“i miss you.”的标语,沿着长长的路,她慢慢地走着,阳光下闪耀着一张张熟悉的脸——第一届9f班的所有孩子都长大了……

影片结局温暖动人,整部影片采用简单的叙事手法,却不乏闪耀着感人的泪水,是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时代电影。


四、基于《嗝嗝老师》中,父亲这个角色所蕴含的意义: 影片的最后奈娜的父亲告诉奈娜:“因为我很自责,自己没办法医治好女儿的病,于是我很害怕……”,基于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谈谈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思考:
富兰克林曾说:“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纵观电影中奈娜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奈娜小时候,父亲带着女儿奈娜去餐厅吃饭,女儿在点餐发出“怪叫”时,父亲很强势的替女儿做了选餐的选择。在奈娜长大成人后,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可父亲却总是希望她去银行工作,并直接打破女儿的梦想,告诉女儿老师并不能使她富裕。

但父亲不知道的是,“困难就好似弹簧一般,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结合生活中的感受,我谈谈这个故事所带给我的启发:

①父亲的强势,一方面造就了奈娜坚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让父女之间的关系倾向破裂

父亲的强势让奈娜从小就知道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与父亲做对抗,这样一方面造就了奈娜长大后不服输的异常坚强的性格,这是有优势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让父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逐渐恶化,甚至走向破裂。

②父亲作为一个教育者,发现女儿患有疾病时,以盲目的自我感动式的自卑,而后选择抛弃家庭,来逃避自己的自卑感

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影片中父爱长期缺席,导致奈娜主动选择和父亲保持距离,甚至拒绝和父亲交谈,来选择自我保护。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表面的坚强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父亲的逃避对童年的奈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长大后拒绝父亲提出的任何要求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形式。

③父爱的缺失并没有让奈娜选择成为一个只会索取爱而不会付出爱的人,相反,在学生身上她愿意去播种爱的种子,用爱去滋养她的学生

就像著名画家梵高说的那样: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就能欣欣向荣。”

当老师是奈娜从小的梦想,童年的奈娜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她从来没有轻言放弃,在缺乏父爱的成长环境中,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她小时候经历的恐惧,她不想让学生再次经历,所以她选择用爱感化学生。

④战胜内心恐惧的从来不是勇气,而是爱。当一个教育者选择用爱去感化学生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因为只有爱才是这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用爱去战胜内心的恐惧,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相信现在的这个时代就是我们人类的黄金时代。永远要相信吸引力法则,要相信美好会与你不期而遇。以下是我基于这部影片有关“如何做好好一个教育者这个角色”所提出的三点建议:

⑴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孩子是距离高尚人格最近的孩子

只要一个孩子,懂得孝顺父母和长辈,那它永远不会错的太远。因为教育的“教”字,拆开来看是“孝的文化”,历史上的教育启蒙家孔子就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强调“百善孝为先”。

㈡言传大于身教,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教育者仅凭三言两语就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还不如教育者自己示范做给他看,身教的力量永远先于言传。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如直接就做给他看。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㈢教育不是敲打,而是唤醒,是高能量体对低能量体的影响,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唤醒

“不打不成才”的老一套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过去式,教育孩子永远不应该使用暴力,虽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以暴力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和孩子沟通这件事情发生的对与错,去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去影响孩子。

结语:

奈娜在校长面前讲述自己当老师的原因时,她说道:“普通的老师只会教书,优秀的老师教你做人,而伟大的老师会让你知道师者的真谛,但是还有一些老师会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开创我们的人生。”导演借奈娜的话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什么年代,教育都应当是启迪学生心灵的一项重要工程,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许让学生打败恐惧的方法并不只是简单鼓励学生勇往直前,而应该是用爱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去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明白恐惧的原因,让他们知道用爱才能战胜这世间所有恐惧,教育者或许从来就不仅仅只是指向学校的教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像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更要激励学生勇攀高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愿我们播种爱,施予爱,用爱去创造奇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