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利来w66国际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由父亲带大的男孩,或者从小与父亲接触比较多的男孩往往表现出很多优势,如性格开朗、头脑灵活、身体健壮、充满活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育学家表示,这是由于父亲的教育方式、父亲的影响使这些男孩更为健康地成长。

在一般家庭中,妈妈总在扮演老师的角色,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求幼儿听话、不淘气、做乖孩子;总是喜欢让孩子做画画、看书、搭积木等安静的活动;即便是带孩子游戏或外出活动,也要订下规矩,给予各种指导。受母亲思维方式和教养方式的影响,那些不离妈妈左右的男孩总是重复、模仿母亲的言行,变得乖巧、顺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性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如果父亲也参与到男孩的教育中来,他的男子汉硬派作风,往往会在其教养方式中注入了阳刚之气。父亲知识面宽广,常常会灌输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父亲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父亲对男孩的坏毛病不迁就,不妥协;父亲总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

小男孩博博最喜欢和爸爸一起玩打枪的游戏。这不,父子俩儿一人一杆“枪”,一个当“好人”,一个当“坏蛋”,嘟嘟嘟,嗒嗒嗒,双方交火,各不相让,你“打”伤了我的腿,我“击”中了你的胳膊。直到最后父子俩滚成一团,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他还喜欢与爸爸一块踢足球、放风筝、抓小虫、堆雪人……每次玩得既轻松又尽兴。

妈妈问博博:“妈妈也和你做游戏呀,你为什么更喜欢和爸爸玩呢?”

“因为和爸爸一起玩,不用怕弄脏衣服,也不怕满头大汗。”博博说出了实话。

可以说博博说出了小男孩们的心声,与爸爸一起玩,没有太多的顾虑,玩得开心,也玩得尽兴。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爸爸教会了他们什么叫做骨气、什么叫做胆量、什么叫坚强、什么叫男子汉气概……

有心理学专家研究证明,男孩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多,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勇敢、坚强、豁达、乐观。因为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对孩子百般宠爱,父爱主要表现在冷静地面对孩子的优缺点,教会他们应付和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他们坚定的意志和聪慧的头脑。而且,父亲与男孩的游戏方式多是动态的、较激烈、富有对抗性和创造性的,这有利于男孩强身健体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这是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他们一般会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品质,注意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而母亲恰恰缺少这些。

在培养日常的生活习惯方面也是如此,母亲总是喜欢保护孩子,怕孩子磕着、碰着、摔着,很容易不自觉地出现包办现象。而父亲则更重视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对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男孩“女性化”倾向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这样才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才更有利于男孩男子汉气概的培养。

现在,在美国家庭中,为了把孩子培养得更加出色,很多爸爸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而甘愿做一名“袋鼠爸爸”。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中国爸爸也去做“袋鼠爸爸”,但是我们很真诚地提倡:做爸爸的再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陪陪你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看见他父亲花很多时间和心思为他的汽车打蜡,便说:“爸爸,你的车子一定很名贵,是吗?”他的父亲说:“是啊!这部车子很名贵,所以要时常保养。如果保养得好,将来换车时也会多值一点钱。”

不要认为男孩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他也有感情细腻的时候,他也需要爱;也不要认为儿子无缘无故对你冷漠、跟你闹别扭,只是因为他不懂事,那是他正在用行为提示你:他需要你的关注和关爱。

男孩需要的不仅仅是你的精力、你的时间,他们更需要的是,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给他们做出榜样——面对压力不退缩的意志;跌倒了、失败了再爬起来的勇气;知足者常乐的心态……

男孩是精力充沛的,荷尔蒙带给他们巨大的攻击性、冒险欲和破坏力,他们简直就是一台停不下来的小“捣蛋机器”——释放精力是他们生活的方式,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成长和满足。

但是,如果男孩不能找到一个有创意的、合理的方式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他的冲动就会以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男孩的这种欲望受到压抑,他就会变得抑郁,自我贬低,并伴随一种痛苦的无助感。

这些也正是家长们所担心的。那么,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才能让这些男孩远离“捣蛋机器”,而且健康、快乐地成长呢?家长又应如何对待这些调皮的小男孩给你出的“难题”呢?

浩浩的爸爸可谓事业成功,经济条件相当不错,但就是儿子浩浩让他不省心。浩浩上一年级才几个月,爸爸便被老师“请”去学校好几回,不是因为浩浩在座位上坐不住,就是不专心学习、打架、打扰旁边的同学……

浩浩爸爸非常无奈,他决定找老师好好谈一下,并请教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在谈话中,老师问他:“为了教育好孩子,你翻看过有关教育方面的书吗?”浩浩爸很茫然。

是啊,世界上任何职业都要培训学习,只有父母这个职业没有这些程序,只要一个成人生育了小孩,就成为了天经地义的父母,就理所当然地行使着教育的职能。

但是,家长要知道,如果我们不学习教育孩子这门学问,我们在行使教育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无意识地犯下一些教育的错误,而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终身的伤害。

例如,面对男孩这个“捣蛋机器”,家长一味地压制,他们马上就对我们还以颜色——要么故意与我们作对,叛逆成性;要么变得抑郁,毫无自信。而家长们如果一味地纵容这些小“捣蛋机器”的捣乱行为,他们就会更加令人担心——到处都飞扬跋扈,变成了纯粹的“小霸王”。

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完善。这也就是说,父母只有了解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给孩子更为科学的爱。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家长的仅仅是学习、生搬硬套那些理论和教育方法,是万万不可的。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并借鉴科学的教育理论,在教子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一套对自己的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掌握一定教育理论的父母一定知道,虽然你的小男孩像个“捣蛋机器”,但他一定也有着十分可爱的一面——他渴望自己成为男子汉,他会保护弱小,他还会争着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因此,只要家长做到因势利导,引导你的男孩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捣蛋机器”必然不会乱生是非。

教育专家指出,要想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远离邪恶,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面对精力旺盛的小男孩,聪明的家长与其试图帮助男孩寻找恰当的释放渠道,不如为孩子建立一个牢固的道德防线。而这道防线就是——美德!

一对年轻夫妇因为儿子的降临而惊喜,但他们又有点担心,如何才能把这个停不下来的“小捣蛋机器”教育好呢?后来,爸爸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一个故事,他们的教育思路从此明确。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来到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准备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哲学家问弟子: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

弟子们陷入沉思,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铲草,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吧。”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他们惊讶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原来的旷野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终于明白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小男孩都没有成熟的判断力,他会为了一个皮球跟小伙伴打架;他会因为好玩而说脏话;他会因为老师批评他而与老师对着干……但当那些更为可贵的品质占据他的大脑时,他会自动安静下来,他会变得懂事很多,有时他的改变甚至会令家长们刮目相看。

5岁的小男孩卓卓从小就很调皮,妈妈有时真拿他没办法。有一天,妈妈给他买了七色彩笔,他十分喜欢,并把它们装在自己的包包里随身携带。妈妈带他到社区的小花园里玩,他竟要用彩笔在花园的小椅子、小桌子上乱画,妈妈告诉他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他就是不听。随后,妈妈转换了一种方法,她这样对调皮的儿子说:“儿子,你在这些椅子上乱画,别的小朋友坐了,是不是会把衣服弄脏了?”

男孩就是这样的,你给他讲道德、规则,他可能听不太懂,也可能听不进去。但如果你告诉他,他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如果他停止这一动作,就是帮助别人、就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他就会欣然接受。

大多数男孩都有满腔热血,他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所以,当你的男孩再调皮时,家长不妨把他的“调皮”化为“爱心”,让他自动放弃调皮行为。当爱心充满孩子的心灵时,他往往会用做好事来消耗自己的过剩精力,从而使调皮行为大大减少。

安吉娜·米德尔顿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了“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个缺乏耐性的男孩,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

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皮奈特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皮奈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皮奈特的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

这样数次之后,皮奈特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皮奈特听得特别入神。因此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三分钟的时间,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这样不仅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而且还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这里,皮奈特的父亲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提高了耐性。

引导你的男孩变得坚强勇敢,引导你的男孩具有高度责任感,引导你的男孩壮志凌云,引导你的男孩学会换位思考……

要知道,任何一个男孩,在未经过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都不会如你所愿地健康成长!

人生,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败的低谷,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没有永远的赢,也没有永远的输,而人的抗压能力,往往是在失败中锻造出来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经历的挫折越多,他往往越坚强、越有韧性;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男孩来说,父母越早对他进行挫折教育,他的心智就会越早成熟起来。

剑桥男孩夏杨的母亲杨文在她的《和儿子一块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

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

如此小的男孩,竟以“小大人”的口气开导摔倒的同伴,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小男孩的心智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那他的父母是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呢?

夏杨小时候摔倒了,只要我们确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作为家长,夏杨父母的教子态度是明智和负责任的。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让孩子尽早学会面对挫折,才是父母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亲手给孩子挖了一口口温柔的陷阱:

男孩摔倒了,父母马上把孩子扶起来,并且很细心地安慰“小心肝”:“宝贝,摔疼了吗?都怪地,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它!”

虽然男孩已经有好几款“超人变形金刚”,但是这个不懂事的小男孩,看到超市更加高级的变形金刚还是想要,而且还表现出“不给买就不走”的架势,这时,父母无奈,只好服从儿子的要求。

“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服从”、“向孩子的要挟屈服”……这些都是父母无意间给孩子挖的“温柔的陷阱”。父母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使孩子走进成长道路上的误区:

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去扶,孩子便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反正摔倒了有爸爸妈妈呢,于是他们往往会不计后果地去走路;

无条件地服从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从小便体会不到什么叫“挫败”,当他们真正遇到挫折时,便会表现出甚于常人的痛苦;

孩子一“要挟”,父母便“屈服”,这往往给了孩子这样一种暗示:只要使用“手段”,任何目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任何一个人都有沮丧、失落的时刻,你的宝贝儿子也不例外。他的考试可能会失利,他的要求可能会得不到满足,他的努力可能得不到回报,他的真情可能会被无情伤害……这些时刻,无论父母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代替他去经历失败的痛苦。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学习“赢”的学问,做父母的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教育,也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技巧和决心。但是,没有任何人一生都不会经历挫败。因此,只有在男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告诉他“跌倒了,自己勇敢地爬起来”,孩子才能以勇敢、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并以积极、乐观的想法去战胜困难。

挫折让孩子更快成长。亲爱的父母,请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去经历他们应该经历的一切!

许多父母都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而事实证明,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研究证明,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成长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

孩子从小便与挫折“较量”,不管结果如何,这种“较量”会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应变更灵活、行动更敏捷……

因此,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在独生子女时代,每个孩子都强调“我”,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大声要求,而有的父母也不管合理与否,就满足这种要求。

父母的这一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这个世界不是为某一个人而创设的,总有顺心和不顺心的时候,所以平时父母要“狠心”一点,适当的时候藏起一半的爱。孩子不顺心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要替孩子遮挡一切风雨,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只有让他在遇到的委屈中,体验挫折的滋味,他的抗挫能力才会慢慢增强。

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投资可谓是倾其所有,什么益智玩具、各种类型的图书,只要孩子要求,他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钱包。但是,有一次他却故意让儿子失望了。

6岁的儿子跟爸爸一块去购物。在玩具柜台儿子选中了一款机器人,然后站在收款台前笑眯眯地看着爸爸,等着爸爸给他付款,因为以前爸爸总会很高兴地夸他,同意他的选择。但这一次,爸爸却故意告诉他没有带够钱,并以他已经有一款相似的玩具为理由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儿子很失望。

回到家后,妈妈问起儿子不高兴的原因时,爸爸很严肃地说:“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会得到满足的。”

是的,人生不尽如人意十之八九,没有淋过雨的孩子,怎么经受得住人生的狂涛巨浪?这位爸爸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相信这个孩子童年时代对“挫折”的感受和领悟,必定成为他健康成长的“防弹衣”。

另外,父母有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还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在逆境中,很多男孩都容易产生消极反应,他们往往会垂头丧气,甚至采取退避的方式回应逆境。这是做家长的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此在这时,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用你的鼓励,让男孩走出逆境。

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还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渡过困境。这个“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男孩在数学比赛中失败了,做父母的可以这样“调整”孩子的心态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里很难受,但你的其他课程考得非常不错呀。”

“挑战”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例如,家长可以继续这样安慰伤心的男孩:“一次考试不好,心里确实不好受。但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人,不管在什么考试中,你都会试图考得更好,妈妈相信你在下次的数学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同样这个事例,家长可以这样说:“你觉得考得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但其实,妈妈一直是以你为荣的。不管你考得怎样,只要你认真去考了,妈妈都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男孩的心理肯定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弯:由失落、伤心变为激动、充满动力。事实上,家长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对孩子的努力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一位男孩的父亲是一名优秀教师,谈起对待孩子的失败,他说:“我的儿子也有成绩不好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会鼓励他,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让他经受点挫折,只有他自己从失败中走出来,他才会真正具备克服困难的韧性和耐力。”

这个小男孩在一次竞选中落选了,他觉得很没面子。因为是同事,他的爸爸和他的老师们很熟悉。按常理爸爸可以试着去跟老师说说,给孩子补个什么职务,照顾照顾他的“面子”。但这位父亲没有这样做,他对儿子说:“想做班干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同学们的认可。”

这次竞选失败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以后我一定会正视自己的这些缺点,并努力做到更好。这次失败让我成长很多……

对于孩子来讲,没有永远的“失败”,偶尔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在失败后再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父母要想真正地帮孩子,在他失败后,不妨多“袖手旁观”几次,让你的小男子汉经受抗挫能力的锻炼,使他积累一些在输了以后学会赢的经验。

探索、破坏是小男孩的天性,他们喜欢自己制造玩具,喜欢破坏爸爸名贵的手表,喜欢去做很冒险、很刺激的事情……作为家长,当你发现儿子的这些破坏性极强、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为时,你将用什么态度对待他呢?

看过我们前面对男孩特点的分析之后,聪明的你肯定会说: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他、鼓励他大胆地去做。但更为明智的家长会说:我会时不时的给他创造机会,让他去体验、去破坏、去探索……

作为男孩的父母,你的确应该如此。作为男孩,童年的众多体验,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品质,更会让他们体会什么叫真正的“男子汉”。

下面提到的每一种方法,其实都是父母应当积极鼓励男孩去尝试、去体验的一些事情。

冒险是小男孩最乐意去做的事情。每天都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的男孩,很少会去爬树,有些甚至不敢、不会爬树。所以,作为小男孩的家长,你不妨找个周末,带你的男孩到郊区或者农村爬一次树。当男孩面对他将征服的对象——大树时,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所有男孩的本能都被激活了——灵活、冒险、好动……也许,他的胳膊会被小树枝划破,但爬树给他带来的乐趣会远远超过这个痛苦的小记忆。

一位学者曾说过:“人在汲取智慧时,不应仅从书本中获得,更应当从天地之间,从橡树和榉树中获得。”所以,做家长的可以在孩子爬树的过程中、在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教会他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一次,小其家的灯泡突然灭了,爸爸刚想去换,但又一转念,应该让7岁的儿子尝试一下了。于是,爸爸搬来梯子,拉下电闸,举着蜡烛,开始指导小其怎么卸下灯罩,怎么拧下灯泡,怎么把新的灯泡装上去。

开始,小其有点紧张,但爸爸告诉他,只要记得把电源切断,绝对不会有危险。于是,换灯泡工作按部就班地完成。在灯泡亮的那一刻,小其高兴地欢呼起来。

即使换灯泡这个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一个小男孩有很大的成就感。也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成功,小男孩才很快成长为了成熟的男人。

但是,家长在让孩子体验这些事情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搬梯子、拉电闸这些关键步骤最好也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更会让喜欢冒险的小男子汉有安全意识。

另外,通过换灯泡这件事,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懂得,每个成员都要为家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家庭才能正常运转,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小男子汉锐锐听到“松木家具”、“原木家具”这样的名词后,便有了很多问题:“爸爸,柜子真是松树做的?”“要用多大的树呢?”“家具又是怎样做成的呢?”……

于是,爸爸带他参观了郊区的某家具厂。在这里,锐锐基本明白了木头是怎么做成家具的。

从家具厂回来后,锐锐想要开自己的家具厂,于是,爸爸便给他找了几块小碎木头,又给他买了小钢锉和乳胶,锐锐的“小家具厂”就真的开张了。最后,在爸爸的耐心教导和锐锐的认真学习下,锐锐终于做好了一张小小的床。

男孩往往对一切都很好奇,一切事情他们都想去尝试。所以,如果家长给孩子更多了解的机会,男孩的梦想就会有很多。

另外,让男孩自己动手去实现他的小梦想,不仅可以刺激和促进大脑的发展、提高孩子的成就感,而且,这还会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成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

遇到刮风、下雨,父母一般都不会让孩子出去,但这样往往会使孩子缺少对自然的敬畏感。

一个有过在暴雨里行走经历的男孩说:“虽然拿了雨伞,但根本不管用,雨水把我全浇透了。但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

对大自然有敬畏感的孩子,做事之前,往往会考虑很周密,往往会更注重安全。所以,家长不妨放手让你的男孩多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当然在此之前,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和预防感冒。

一次,5岁的男孩峰峰与妈妈外出时,遇到一个妇女领着一个很瘦小的男孩在乞讨。身边的很多人都说这些乞丐是假的,但峰峰妈妈觉得,现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好时刻,那些假乞丐之类的事情,可以等他长大一些再跟他解释。于是妈妈对峰峰说:“那个哥哥很可怜,你把这钱给他买饼干好不好?”峰峰拿着钱,很认真地对那个妇女说:“请给哥哥买饼干。”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做父母的就应该让他了解,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很穷、很饿、上不起学,这样孩子会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另外,家长在培养小男孩爱心的同时,可以给他更多的思考,比如贫穷、富裕与世界公平性之间的关系,钱多、钱少与人的品行、人格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你的小男子汉更早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兴的妈妈一次带小兴去一位外国朋友家玩,小兴与朋友家的小男孩玩得很好。最后,朋友的孩子提出让小兴在他们家单独住一晚,小兴妈妈想了想便同意了。

通过单独相处,小兴观察到了很多事。回到家后,他告诉妈妈,朋友家早上不喝粥,而是喝牛奶或果汁,吃的鸡蛋是半生的,朋友的儿子喜欢抱着手枪睡觉……

在别人家单独过夜的体验,会锻炼小男子汉的胆量,同时,还会让他明白,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习惯。

当男孩在自己的生活周围观察到另一种别致的、合理的、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后,就会变得十分宽容。他会慢慢懂得,自己熟悉的并不是惟一标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

那天早上,我洗刷完,便专心致志地看爸爸刮胡子。由胡子问题,我与爸爸展开了一场很精彩的辩论赛——男人一定要长胡子吗?女人为什么不长胡子?

在公园玩的时候,爸爸没有像妈妈那样寸步不离,我感觉很自由。我摔倒了,但爸爸好像没看见,我自己爬起来接着玩去了。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更具革新精神,他们不仅不会宠爱孩子,而且总是大胆鼓励孩子完成冒险性的任务、让孩子在恶劣环境中磨炼意志、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应变能力。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而这个道理对于那些耐心差、永远也坐不住的男孩来说,似乎更加适用。

然而,现实中这些调皮的小男孩们的表现却很是让人失望,很多家有男孩的父母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家孩子很聪明,但就是做起事来没有耐心——刚开始玩积木不到几分钟,又去玩电子游戏;画画才学两天,就扔下画笔闹着要学钢琴;钢琴买了,老师也请了,他却说弹吉他的哥哥很酷,想学吉他……

看着孩子这样整天漫不经心,做事有头无尾,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样子,每个做家长的都会很发愁:如果孩子一直这个样子,将来只能一事无成。

其实,坐不住是男孩的天性,男孩的注意力太容易分散了,他们可能会因为窗外的一只小鸟而跑出去玩,忘记自己正在画画;他们可能会因为要应付体育考试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要改变男孩的这些坏毛病,家长也不要只看问题的表面,还要了解孩子本身所固有的某些特性。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们集中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这也就是说,几岁到十几岁孩子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如果小学阶段的孩子读书、写作业二三十分钟,就起来动一动、做点别的事情,尤其对那些好动的男孩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家长期待男孩可以像大人一样,一两个小时都在专心致志地做作业,他们会感觉家长强人所难,并且会以更多的小动作表达自己的不满意。

所以,对待停不下来的男孩,家长千万不能采用强制措施,那样只能让你的男孩或与你对抗、或“消极怠工”、或搞更大的破坏。

家长想让活泼、好动的男孩马上停下来进入状态,并且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做事,是极不现实的一件事情。因此,做家长的要拿出点耐心来,才能让你的小男子汉学会专注。

一般来说,老师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只要孩子集中精力,他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家长不妨用“作业”来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如家长做孩子的“家庭老师”,为孩子完成作业规定一个时间。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硬是让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那里60分钟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根据男孩的年龄特点,要求他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男孩的作业量超过了他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家长就应该帮他把作业分割开,让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还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家长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复杂的作业。

另外,家长要对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这样也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去完成作业。

孩子往往有很多作业要做,如果孩子做着语文作业还想着那道解不开的数学题、画着画还想着他的手工小制作……那么,孩子不但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且还会养成三心二意的坏毛病。

孩子学习、做事情最大的“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因此,家长要告诉孩子,不管面临多么多的任务,要想做得最好,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每次只想、只做一件事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了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家长可以故意给你的男孩很多任务,让他去完成,然后在他做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再告诉他,每次专注做好一件事情才是捷径。这样,孩子就能深刻体会到专注的重要性了。

小笙刚上小学一年级,爸爸对他的管教却很严。由于一年级的功课较少,而且很简单,所以小笙的作业总是做得很快,也不怎么出错。

可是,爸爸却不这么想。每当小笙做完作业要出去玩的时候,总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业做完了没有?”爸爸严厉的训斥让小笙很生气,他大声地叫道:“当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笙把自己的作业递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并不看,他拿起作业本对小笙说:“这么多题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会有许多错误,你好好检查一遍,半小时后再给我检查!”

爱玩是男孩的天性,当他们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因此家长不能剥夺男孩玩的时间,否则小男孩慢慢就学会了有意拖延时间,明明半小时能够完成的功课,非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这对孩子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事实上,小笙爸爸可能是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男孩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大多数男孩往往都会这样,他们有强烈的竞争心理,他们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他们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尝试欲,但自制力很差,事后往往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后悔。于是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男孩往往对诱惑的抵抗力很差。

事实也正如此,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更神气的汽车模型、更刺激的电脑游戏……男孩往往会败下阵来,哭着闹着让家长给他买。

其次,面对诱惑男孩无力抵抗,除了与男孩的自制力差有关之外,男孩的虚荣心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们常说男人爱“面子”,其实,在男孩时代,男人爱“面子”的这种倾向已经明显表露出来:

是的,虚荣心强、不愿输给别人的小男孩喜欢攀比。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攀比产生的结果是:他习惯了吹牛、说谎;他习惯了向父母要求一切更高级的东西;他习惯了偷窃……

不仅如此,如果孩子一直虚荣攀比,他会过分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轻视劳动、学习、道德,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一个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正确的孩子,在任何领域都是无法立足的。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能纵容你的小男孩对诱惑毫无“免疫力”。

其实,小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不能全怪孩子,他们毕竟年龄尚小,生活经历不深,不可能建立起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所以,做家长的积极、及时地引导,孩子虚荣、攀比的坏毛病会很容易改掉。如果家长继续为他传输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你的小男孩就会变得“百毒不侵”,从此对一切诱惑都免疫。

对诱惑“免疫力”比较低的男孩常常向家长要这要那。面对孩子的这些要求,做父母的如何分清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过分要求呢?

10岁的儿子要求爸爸为他买一个臂力器,爸爸问他:“你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臂力器呢?”

“儿子,如果你说你学习要用一本字典,或者生活中必须要用某一件物品,爸爸会高兴地去给你买。但是,你想要的物品,往往是你的虚荣心在驱使你这样做。爸爸不能助长你的虚荣心,所以不会满足你的这种要求。你能听明白吗?”爸爸一本正经地给儿子讲道理。

几岁到十几岁的男孩,虚荣心很强。由于好奇和攀比的心理,他往往会向家长要求很多。这时,家长一定要分析孩子是“想要”还是“需要”,并给他讲明这个道理,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不助长他的虚荣心。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有效地抵抗诱惑。

男孩:“我的书包不好,现在有一款新书包,能起到保健的功能,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有呢。一个书包有多种功能,多好呀,你就给我买一个吧。”

面对男孩的唠叨,这位妈妈不予理睬,继续忙自己的家务。看妈妈不为自己的要求所动,这小家伙一会儿就把买新书包的事情忘记了。

面对男孩的过分要求,做家长的千万不可轻易满足他,否则只会助长他的虚荣心,降低孩子对诱惑的抵抗力。

当孩子提出某些要求时,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想购买该物品的动机,如果孩子只是想显示自己或与别的同学攀比,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要求采取冷处理。即对他的要求不做任何回答,给他几天冷静期,等他确定这个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后,再和他一起讨论是否需要购买。即便家长的观点他不能完全接受,他也不会轻易再向家长提出过分要求。

家长也可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深入教育,告诉他,其实他花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当你的男孩明白了这些时,他对诱惑的抵抗力就会提升一大截。

男孩经常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呀?”也许他只是随便问问,但是,家长却要警惕孩子因此去与别的孩子进行攀比。这时,做家长的应该怎样回答呢?也许很多家长会如实回答,也许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不关你的事,别问”、“问别人的薪水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最聪明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家长的回答:

儿子,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们穷,也有很多人比我们更富有。虽然我们家的生活水平比一般的家庭要好一些,但是爸爸妈妈,还有你都要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学习,那样我们就会迈向更富有的生活。

这位家长很巧妙地给孩子打了一支“诱惑”的“预防针”,这样回答就告诉了孩子:比我们富有的人很多,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追上他们。这样,即使孩子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去和别人攀比,听了家长这样的回答,他也不会再去比了。

另外,这位家长的回答巧妙之处还在于,他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的家庭不是非常富有,但比一般的家庭要好,这样会使孩子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而感到自豪。同时,他告诉孩子,我们的家庭并不是最富有的家庭,这也增强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小男孩好动、喜欢上蹿下跳,但如果家长想让他真正地去锻炼身体,他往往会找出很多理由拒绝:“我肚子痛”、“我还要写作业呢”、“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虽然小男孩体内有过盛的睾丸素,但是任何一个小男孩都很懒,除非他喜欢、他感兴趣,否则他宁可躺在床上睡觉、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也不会到户外去锻炼身体。

刚刚放了暑假,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磊磊终于可以随身所欲地玩了,于是他找小伙伴们疯玩了几天。但是,很快他就感觉到了没意思,再加上天气太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在空调屋里度过。

他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打游戏,因此他常常会感觉很累,不想吃东西,而且他的眼睛好像开始看不清楚远处的东西了。更让他感到伤心的是,一个暑假过去,班里的男孩都长高了,好像只有他的个头在原地踏步。

男孩往往都特别期待假期,因为假期他们可以好好地玩上一回。但当假期真正来临时,男孩们往往会不知道怎么玩或玩什么,所以假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家里度过。因为没有学习压力,又没有体育课,小男孩不是因为缺乏锻炼而变成了“小胖墩”,就是因为忽视正常的生活起居,生物钟紊乱,而引起食欲减退、营养不均衡、精神不振等现象;或者因迷恋电视、电脑、电子游戏,使视力大为下降。

假期本来是孩子调整身心、养精蓄锐的时期,但假期结束后,大多数孩子却以病态的身体出现在校园里,这也正是很多家长担心和焦虑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有点懒的小男孩过一个健康而又有意义的假期呢?

其实,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家长不妨和你的男孩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假期锻炼计划,让你的男孩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和监督他锻炼身体。这样不仅能使你的男孩身强力壮,而且还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和自控能力。

暑假里的一天傍晚,男孩冬冬和爸爸一块去小区旁边的广场上散步。广场上,很多和冬冬年龄相仿的孩子穿着溜冰鞋在自由滑行。他们的技术之高、花样之多,引来了围观者一阵阵的欢呼和掌声。

看着冬冬看得入迷的样子,爸爸想趁机锻炼一下他的身体和意志,便让他也加入了这个溜冰培训班。一开始,冬冬满怀信心地去学,但当他发现自己穿上溜冰鞋根本都无法站立时,有点泄气了。此时爸爸鼓励儿子说:“困难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照样也能做到。”在摔倒了很多次后,冬冬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能穿着溜冰鞋自由运动了。最后,冬冬终于也能变着花样自己滑行了。

这次学习,对于男孩冬冬而言,他自己能够体会到的收获也一定不少:首先,这个假期,他会觉得过得很充实;其次,他认识了一群新朋友;第三,因为有了一种特殊的“本领”,他可能会成为同学中的“偶像”;最后,从此他有了业余爱好。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运动的好处多多。但是,面对那些真不想“动”的男孩,家长真的要费点心思了。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小男孩一般都认“死理”,他喜欢的事情,不用家长催促,他自己就会做得特别好;而他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在家长拳头的权威下,他也会怀着应付的心态去做。所以,家长不妨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想办法调起他的“胃口”,引导他去锻炼身体。

自从家里买了电脑之后,小剑所有的健身计划都被打乱了,晨练放弃了、游泳班主动“弃权”了,甚至连晚饭后的散步也取消了。看着儿子的不务正业,气得妈妈想把电脑送人,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妈妈改变了主意。

一次,妈妈与小剑出去,看见大街上有街舞的表演,儿子就迈不动脚步了。于是,妈妈去超市里买了一张跳舞毯,回来之后,小剑就迫不及待地跳起来,并且他还放出豪言:“一个月之后,我敢与大街上的那些专业人士比试。”并且,还主动和爸爸妈妈签下了军令状——每天跳舞半小时!这下,小剑的父母再也不用担心儿子的运动量不够了。

面对“懒儿子”,做父母的往往还有很多“妙招”可用,如利用儿子强烈的竞争心理,与儿子比赛跑步;利用儿子喜欢“玩”的心理,将运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带儿子去旅行……

其实,世界上没有懒惰的男孩,只有不会引导男孩的父母。只要父母积极地开动脑筋,用心地去思考,即使有点懒的男孩,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运动。

只有男孩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他将来才会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成就斐然的男子汉!

人们常说男孩比女孩聪明,其实除了特殊情况,男孩刚刚出生时,智商与女孩基本不会有太大区别。所不同的是,男孩的思维方式与女孩不同——他们更擅长逻辑思维,他们往往会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去思考问题,因此,他们看问题往往比女孩更深入。

一位行为学专家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多数小男孩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优势。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

多聪明的小男孩呀,他正是用了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赢得了爸爸的100元钱。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是没有好处的。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男孩很喜欢自己解答比较难的数学题。一天晚上,老师留的数学作业中有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他思考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把这道题解出来。

半个小时又过去了,哥哥生气地说:“我不管你了,我睡了,答案就在这里。”哥哥把写好的答案放在了男孩的旁边。

男孩头也没回,继续思考着。很长时间又过去了,男孩为了防止自己困,用冷水洗了把脸后仍然做在书桌前思考他的应用题。终于,那道应用题的难关被攻破了,男孩怀着快乐的心情进入了睡眠。

故事中的小男孩完全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便可以得到答案,但他没有那样做。所以,最终他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更体会到了难题被解开的乐趣。

每一个父母都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翻查参考资料等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有些男孩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容易受家长和老师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种没有主见的做法往往会影响孩子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才会无所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男孩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他的爸爸经常带他去看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一次爸爸带男孩去参观一个个人画展,但事先并没有告诉男孩这是一个个人画展。爸爸领孩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仍不忘鼓励儿子。

一般情况下,孩子对那些不是很有把握的答案,往往不敢说出口。这个男孩却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与爸爸平时就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是分不开的。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判断、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它需要对事物的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因此,父母平常就要给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

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判断,所以闹出了笑话。

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比如,父母告诉孩子,妈妈的年龄比我大,姥姥的年龄比妈妈大,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姥姥的年龄比我大。又如,家长告诉孩子,我有一副太阳眼镜,妈妈有一副太阳眼镜,爸爸有一副太阳眼镜,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和我,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我们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阳眼镜。

父母常常在脑中勾画自己的男孩长大后成功的形象:职场上应对自如的管理人士、商场上妙口生花的谈判高手、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深得人心的政治家……不可否认,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这个男人有很强的与人交往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男孩的表现却让人担心: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女性化倾向严重……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愿见陌生人、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无法与别人相处等现象。这样的孩子如何与那些成功形象挂上钩呢?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这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

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男孩来说,他们都巴不得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从朋友那里获得认可、鼓励、信任和支持。然而家长的一些教育却让他们的交往意识在一点点地减弱。如家长这样告诉爱交朋友的男孩:

家长的这些教育或者让男孩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让他们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或者让他们变得人缘不好……

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时期的男孩,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这时,在不偏离正常人生轨道的前提下,父母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使男孩过早地世俗、功利;或者引起他们的不满,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会使他们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成就孩子一生的能力、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孩子小时候培养起来的,男孩的交往能力更是如此。小时候知道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男孩,长大后往往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小时候懂得与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长大后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时候人缘好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

成功地“推销”自己是成功与他人交往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有教孩子“推销”自我的意识。

耿舟是个快乐的小男孩,他走到哪里都会认识很多好朋友。这不,今天,幼儿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自由活动时,耿舟便拿着自己的《恐龙》图书来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用愉悦的表情对这个小朋友说:“我叫耿舟,我讲故事讲得可好了,我来给你讲‘恐龙故事’吧。”不一会儿,耿舟便与这个新来的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有“推销”自我的意识。要知道,敢于推销自我的孩子一定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别人的需要,这样的孩子是自信的、阳光的。

很多事实都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没有办法让自己不喜欢那些自信、阳光的人。所以,父母让孩子学会推销自己,便等于赋予了孩子自信、乐观、阳光的性格,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乐意与他交朋友。

如果你的男孩学会了说“让我们做朋友吧”,他们往往已经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其实,让孩子学会说“让我们做朋友吧”,是一种姿态,一种他们乐于交朋友、以交友为乐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往往有很多的表达方式。

7岁的小男孩听说姨妈全家刚刚从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回来,在去姨妈家做客时,他与姨妈全家人都聊得不亦乐乎。他问姨妈:“内蒙古的烤羊腿好吃吗?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让小表哥给他讲内蒙古的月夜、大草原上的骏马;他缠着姨夫给他讲蒙古包、内蒙古的天气。结果全家人都因为这个小家伙而尽情地分享着愉快。

请别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人交朋友、表现友好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人更好相处的一个技巧。因此,家长可以教你爱交朋友的男孩掌握这一技巧。比如,父母可以告诉你的男孩,想得到更多人的好感,与他们谈话时,就要少说自己、多问问对方的情况,找一些对方感兴趣又有很多话要说的话题来谈,请对方分享一下他的兴趣、他最难忘的经历、他最大的成功等。

父母应教育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在集体活动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乃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就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父母还应鼓励男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而合适的对手,往往也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和朋友。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男孩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男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某市一小学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孩子家里去生活一天。

孩子们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不错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许多家有男孩的父母都很苦恼:儿子的听力好像不是很好,他总是听不见、听不到爸妈对他讲话。男孩的听力真的这样差吗?

其实,与听话的女孩相比,男孩的听力确实差了点。但是,他们的“听不到”是有原因的。

首先,当男孩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如当他在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时,他的注意力、兴奋点以及全部精力几乎都放在这个动画片上,他会忽视外界的一切声音,甚至是父母正在和他讲话。

其次,当男孩接到家长的命令时,他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如妈妈对他说:“请把那个小板凳帮我拿过来好吗?”他会思考“是现在帮妈妈拿过去,还是一会再帮妈妈拿呢?”而在他思考的过程中,他的身体不会有什么反应,这时家长就会误认为男孩没听到自己的讲话。

另外,我们知道,男孩是有反叛心理的,而且他是很喜欢向父母,尤其是妈妈挑衅的。所以当父母讲的话他不爱听,父母吩咐他做的事情他不乐意去做时,他就会装作没有听到。

看起来,让这些听力“不好”的男孩静下心来倾听他人讲话似乎很难!

但在人际交往中,作为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善于倾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

小男孩畅畅是个人人都喜爱的“小大人”,尤其在听别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讲话时,他从不抢话、插嘴,还会不时地用点头对对方所讲的话表示认可。有时,对方说着说着停顿了,他会问“然后呢”,来引导对方继续讲下去。

事实上,在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仅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人际交往。

可见,倾听他人的心声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

好的习惯几乎都是从小培养的,因此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男孩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作为家长,我们如何让这些听力“不好”的男孩,养成善于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如果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以冷漠的态度对待,那么,孩子也会把父母所讲的话不当一回事。但是,如果当孩子讲话时,父母能够放下手中的活,看着孩子的眼睛,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良好的倾听姿态的话,孩子往往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孩子不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同样,父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心理学家提示父母说,父母给孩子做出倾听的榜样,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

因此,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父母都要尽可能找时间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说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倾听他人的好习惯。

对于容易叛逆的男孩来说,父母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命令的说话方式,往往会使这些男孩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朋友这种角色,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例如——

不要说“每天都要我来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起不起床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让别人来叫。”

不要说“我说的话你怎么不认真听呀?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而要说“妈妈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我讲完后还得让你帮我办个事。”

不要说“我刚说完你就忘记了,是不是不想听呀?”而要说“今天是不是精神不太好,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你再认真地听一下?”

父母调整了与孩子交流的心态,调整了说话的方式,孩子就有可能认真倾听父母说话。当倾听成为一种习惯,孩子自然而然便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许多男孩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或突然插嘴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并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与说话者之间的关系。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其次,家长要采取措施引导孩子学会用心倾听。

一个不会倾听他人讲话的小男孩,在他聪明妈妈的引导下,很轻松地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这天家里来了客人,客人问男孩话,男孩总是不能认真地倾听,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摆弄他的变形金刚、一会儿又和小狗玩起来;爸爸妈妈在与客人聊天时,他还会时不时地插嘴……

客人走后,妈妈把小男孩叫到身边,小男孩满以为妈妈又会像以前一样教训他一通。让他没想到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教训他,反而夸他:“儿子,刚才那位阿姨走的时候夸你了,说你今天有段时间很认真地听她讲话,她让我转告你,谢谢你能认真地听她讲话!”

再调皮的小男孩也有老实的时候,再不懂得倾听的小男孩也有用心倾听的那一瞬间。做父母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用心倾听的那一瞬间,并及时对他进行表扬。这样,得到表扬的小男孩在下次就会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善于倾听便成了男孩身上的优点。

男孩不能认真地倾听他人讲话,往往与他不懂得如何去听有一定的关系。这时,父母有意识地教他一些倾听的礼仪,对他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1. 倾听时,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感到轻松自如,而不是拘束。

2. 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式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以对他人的话进行重复。

3. 交谈过程中要少讲多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

4. 倾听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及时对对方的谈话做出反应;也可以不时地用“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语言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5. 如果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比如,“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谈一下关于……的问题?”等等。

很多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会提到自我反省能力。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正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小男孩的自我反省能力似乎不是很强,有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有时他做错事,家长问到头上:“是不是你干的?”他会摇着头告诉家长:“不是,不是,坚决不是。”

当然,这与男孩的天性有关,小男孩接受事实往往比小女孩要晚。比如,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同时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家长的引导下,小女孩会很快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小男孩则不同,他们接受这个事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他们完全接受做错事这个事实后,才会主动承认错误。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对勇敢、坚强的男孩说:“失败了,没有关系,关键是看你对待失败的态度。”事实上,每个人,尤其是这些正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懈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帅帅和勋勋两个小男孩是从小一块长大的小伙伴。三年级时,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班里,两个好强的小男孩都想当“官”,但老师却给了他们俩每人一个“闲差”——帅帅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勋勋做了班上的劳动委员。

面对这份“闲差”,勋勋什么也没说,他每天在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喜欢帮助别的同学,如帮同学修理桌椅板凳;值日的同学忘记擦黑板了,他主动去把黑板擦干净……因此,他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不久后就被民主选举为班长。而帅帅则不同,他先是抱怨体育委员很累,后来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懒得去做了,结果可想而知,帅帅最终被贬为“平民”。

现在的男孩,对待生活和学习,持帅帅这样态度的人很多,总是抱怨自己学习不好、抱怨老师偏心、抱怨命运对他不公……但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我有什么缺点?我是不是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会不如意……但是,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成功就一定会来到。

事实证明,自我反省能力能够促使孩子更快地成长。他们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事方法,所以孩子掌握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让孩子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大有益处。有心理学家指出,只会接受表扬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他们甚至连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因此,从小让男孩学会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批评,将有利于塑造他完整的人格。

首先,家长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孩子往往会处于悔恨之中,不知所措,此时父母批评孩子,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盯住他的错处。

此外,批评孩子错处时,家长应只谈眼前做的错事,不翻旧账。以前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能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

其次,家长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如果你强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孩子从心里不服,他就会虚假地答应你,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你的批评没有任何益处。

另外,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尽可能多地增加与孩子的身体接触,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如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许多男孩做错事后,家长喜欢为他们承担后果,如孩子迟到了,妈妈向老师道歉“不好意思,我起晚了”。这不仅会让男孩失去责任心,更会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从不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让他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一个有点懒的小男孩,周末为了多睡一会儿,就把他的小闹钟拨慢了一个小时,因此他美美地多睡了一个小时。但是,他却忘了把它调回正常状态。

周一,快到上课的时间了,妈妈发现儿子还在睡觉,再看看他的小闹钟,妈妈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是,她没有叫醒儿子。当这个小男孩像平常一样背着小书包来到学校时,他发现同学们已经上完一节课了。结果可想而知,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回到家后,心情沮丧的小男孩开始埋怨妈妈没有叫他起床,这位聪明的妈妈对儿子说:“儿子,每天睡觉前你为什么不把闹钟调好?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

孩子总是习惯别人提醒他做这做那,但事实正如那位妈妈所说:没有人一辈子提醒他。因此,只有让孩子养成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反醒自己的好习惯,他才能更好地成长。

男孩做事情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因此事情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时候,父母就要教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其实,总结失败的教训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

一次,爸爸带男孩去商店。男孩看到了一把非常漂亮的手枪,而且还有五颜六色的子弹,他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爸爸买下来。爸爸看了看那把手枪后,对儿子说:“这把玩具手枪华而不实,不好玩,而且很容易摔坏,我们再看看别的好不好?”

男孩不听,执意要买。爸爸想了想,对他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但你要承诺,买了这把手枪之后两个月之内不许买别的玩具,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男孩看着那支漂亮的手枪,高兴地答应了。但买了之后,孩子却发现,这支手枪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好玩,子弹一会儿就没了,而且没有力度。并且一次不小心,他把这支手枪摔到了地上,从此它再也不能发射子弹了。看着别的小朋友都玩着他们结实而耐用的玩具,男孩一点儿都不高兴。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小男孩的想法,对他说:“孩子,别为已经做错了的选择而后悔。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学会自我反省,下次你知道怎样去做就可以了。”

男孩听了爸爸的话,把小手枪挂到了自己房间的墙上,他要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当男孩因为自己的失误、错误而陷入痛苦与自责之中时,家长不应再盲目地批评他们了。孩子痛苦、自责,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时,家长应该正确地开导他们、告诉他们,痛苦与自责并没有用,最有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反省自我,并保证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今的时代,不少年轻父母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世界化”眼光。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育子心声:

“从两三岁起,我就让孩子开始学习英语了。这未来社会,英语不好的话连工作都找不到。”

“我的孩子长大了,一定送他出国留学。出去长长见识,回来以后就是不一样。”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世纪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要想让他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异国文化和历史拥有全面、深入、准确的了解。

与家长们的深谋远虑不谋而合,很多教育专家也指出:“只有让下一代学会理解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才能与他们和平共处,从而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的高瞻远瞩,就是说我们要立足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世界,有着更深远的认识,并积极做好适应的准备。

因此,对于男孩的父母来说,积极培养男孩的“世界化”眼光,就是刻不容缓的一项教育重任。要知道,对于男孩来说,他在未来取得多大的成就、能有多大的作为,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除了让孩子学好外语,或者出国留学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更加简单便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小男子汉从小就成为“世界化”公民,具有“世界化”的眼光呢?

不管你的男孩多大,都请马上在家中挂一幅世界地图吧!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让孩子随时了解世界各国的最好方法。

明明还不识字时,爸爸就在家中的墙上挂了一幅世界地图。为此,妈妈还曾和爸爸争论过,妈妈说:“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地图挂上多好,对出行还能有所帮助。”爸爸笑着说:“先让儿子有了世界的眼光,自然就有了中国的眼光、家乡的眼光。”

后来,每当爸爸带明明吃日本寿司回来,都会引导他在地图上找到日本,有时还会和孩子进行比赛,如果谁先在地图上找到日本,就将赢得一份小奖品;爸爸带明明吃麦当劳快餐时,也会给他讲一些美国的历史故事,以及美国发达的科技和享誉全球的迪士尼乐园等,因此每次明明从麦当劳回到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地图上寻找美国。

除了在家中挂上一幅世界地图外,如果孩子喜欢绘画,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画地图。画出地图,是教孩子从小心中装着世界的最好方法。当孩子的画笔慢慢伸展,他在画地图的同时,也就熟悉了不同的国家。

相比世界地图而言,地球仪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好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的男孩一般都会对新买来的地球仪倍感喜爱。

买个地球仪的好处就是,只要在电视等媒介上看到某个陌生的国家,爸爸妈妈就可以随时和孩子一起在地球仪上寻找、对照。孩子习惯了这种方式,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例如,新买的玩具上印有“印度制造”字样,孩子就会地球仪上寻觅印度这个文明古国;美伊发生了战争,孩子就会比对伊拉克和美国的地理位置等。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外语特别困难?这并不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很难,而是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外语时,只注重单词的记忆、发音的方式,却忽略了对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学习。

学习外语自然是熟悉世界的一条途径。但学习外语的时候,却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学说外国话。

小伟刚刚9岁,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门外语——日语和英语。当周围人向小伟妈妈请教经验时,她这样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我在让孩子学习外语的同时,也相应地学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学习日语时,我让小伟学习了一些日本的历史、民俗,并学了一些日本的乐器;学习英语的时候,我常让小伟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录像,观察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异。”

任何一门语言,都起源于一种相应的文化。只有让我们的男孩从小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历史、不同的风俗习惯,他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进而具有“世界化”眼光。

男孩小的时候,父母可引导他多读一些不同国家的童话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还应在男孩的床头摆放一些可以更直观了解世界的精美图书,比如《各国国旗》、《国家地理》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和刊物。

这样的书籍,不仅内容丰富有趣,而且图文并茂,是引发男孩对世界各地产生强烈向往的最好媒介。

电脑的普及,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父母可以定期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同上网浏览,通过网络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并对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所掌握。

如果孩子的外语比较好,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到国外的一些网站上去看看,这对培养孩子多元化的思维十分有好处,并且可以辅助孩子学习外语。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自小就接受理财教育的男孩,将更早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将更快实现他们做“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梦想!

理财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商品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对于男孩来说,理财能力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父母的担心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则是大错特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特别是进入社会以后,理财能力如何,更将直接决定着他的一生是富裕还是贫穷。

特别是男孩,当他成长为一个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男子汉时,社会考验他的,将不仅限于智商、情商,还有更为重要的财商!

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就深得其中要义。他在孩子7岁以后,每人每周发给3角钱的津贴,同时发给他们一个小记账本,要求他们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花钱的时间,周末还要孩子们交上自己的账本,以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洛克菲勒在谈到让孩子记账时曾说:“要让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乱花乱用,把钱花在益处。”

这些令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财教育”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小男子汉最缺乏的一种素质。

据儿童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比如,2~4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期;4~6岁是培养儿童数理能力的关键期;而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则为5~14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开展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摸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13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但是,5~14岁中国的孩子在干什么?不是在伸手找家长要钱去买零食,就是要家长帮他去买会打子弹的小手枪。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能做到美国孩子11岁的事——发现广告中的事实,并准确无误地告诉家长“去买”;而美国孩子在12~13岁学会的东西——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金融投资等技能,中国宝宝要到20岁左右才开始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孩子在理财这方面的起点就已经输了。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总则中我们必须加入这样一条:为成长中的男孩不断加重“财商砝码”!

和很多能力的培养一样,理财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对男孩的理财教育,应遵循其智力发展规律,按照其年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践表明,教孩子理财可分为三个阶段:

5岁之前的孩子,大多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此阶段父母只需对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金钱知识。

1. 钱币和钱币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钱币会更值钱一些。

2. 金钱可以用来换取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但不是全部。

3. 电视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会像电视上那样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样好玩。

4. 将钱币定期放在储蓄罐里,积攒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心愿。

5. 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近在咫尺。

孩子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往往在5岁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需要,就是每位父母都必须做到的。

如果因为面对孩子的一时哭闹,就心生不忍,进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那么无疑这种妥协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孩子也会渐渐养成欲望无度的恶习。从表面上来看,父母的这种满足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一生却是一种害!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你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可能你费尽了口舌,而孩子仍坚持想要那个东西,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听到你说不,并解释为什么。

孩子进入童年期后,随着主动性的加强,处理有关钱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加强男孩的理智消费观念,尤为重要。

1. 每周或每月可以有固定的零花钱,但不可要求预支。

2. 用自己的钱买电影票、零食或游戏卡片。

3. 学会挑选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4. 存在银行的钱,银行不会总为你留着,而会将它放贷出去,或进行投资。

5. 如果想要有额外的消费,必须向父母说明是“需要”还是“想要”,并讲出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接触银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当父母到银行办理开户,或是到银行存钱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开户、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并且对储蓄以及利率等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孩子提出非合理需求时,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别。“想要”大多是一种无理的需求,没有正当理由,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而“需要”则是确实对学习或生活有所帮助。当“讲出正当理由”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消费规则,孩子就会知道,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并渐渐控制自己盲目购买的欲望。

方法三:青少年期(12~16岁)——计划消费的同时还要懂得一些赚钱的学问

男孩进入中学阶段后,独立意识、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在早期理财教育的基础上,父母还应教育孩子:

1. 你即使减少衣着方面的开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风格。

2. 请留心家庭的财务开支,包括你上大学的费用。

3. 你可以不准备账本,但你必须对金钱有所计划,做到收支平衡。

4. 将平时打工挣的钱省下一半来,充抵学业开销及今后上大学的费用。

5. 多观察生活,只要付出劳动、开动脑筋,你也可以像父母一样赚得金钱。

在教育孩子理智消费、计划消费的时候,除了教孩子一些辨别货物品质的知识外,还应使用一些促进孩子计划用钱的技巧。例如,针对某件物品,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适当的购买价位,并告诉孩子:如果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多余的差价就是你的。如此,孩子就会积极地进行比较消费,进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个孩子在一位长辈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个卖鱿鱼干的生意,上家发出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货的价格是7元。因此,孩子打了几个电话就赚到了1000元。除了用自己所赚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外,在父母的启发下,他还给那位长辈买了一条香烟。

这种理财方式,可谓一箭双雕,既让男孩在赚钱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让他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乐趣。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男孩心目中却会产生这样一种理财意识:任何一种货品都存在差价,有差价就有钱可赚,自己赚钱并不难。

男孩最初遇到的金钱问题,体现为购买东西的欲望。从刚刚会走开始,他就会要这要那——吃的、玩的,等等。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金钱到底是什么,他认为金钱就好像是从父母口袋里冒出来的,可以用它换来很多好东西。

因此,父母对男孩进行的第一项金钱教育,就应当是——告诉他,钱是怎么来的!

如果此时,父母对孩子不进行必要的金钱教育,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在孩子眼中,父母就会成为无限提款机,他们甚至会对父母说:“没钱,就去银行取啊!”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需要,父母就会像变戏法一样拿出钱来……这类孩子长大后,不仅会缺少赚取金钱的能力,更会严重缺乏感恩的心态,一味向父母索取,而不知回报。

每个孩子都是天性善良的,在没有受到教育和影响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而引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带领你的男孩一同去“消费”!

小明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决定带他一道去交学费。在交学费的路上,小明像很多小朋友一样,他歪着脑袋问父母:“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交给幼儿园呢?”

爸爸妈妈于是顺着问题,给他讲上学要交的这些钱主要是用于支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用于买玩具、学习用品,用于买饮料、水果,还用于给小朋友修建玩耍的场所。同时,爸爸妈妈又给他讲,这些钱是他们工作得来的,跟幼儿园的教师一样,他们只有通过工作才能获取金钱。

虽然只是交学费路上的简单对话,却可以让幼小的孩子明白了这样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为什么交钱才能上幼儿园;二、让孩子意识到,钱是一种货物之间等价交换的中介,是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得到的东西,并不是凭空就有的。

男孩的特性之一,就是自控力不强。于是,很多男孩在无形中就养成了花钱随便和爱跟别人攀比的不良习惯。

一次,家里发生了意外事件,财产几乎损失精光。就在我和孩子的妈妈一筹莫展的时候,儿子却对我说:“爸,明天是我们班长的生日,他和我特好,给我300块钱,我请他到卡拉ok包厢过生日。”

儿子的话,使我惊愕。区区小孩,竟然要拿钱给同学包包厢过生日?儿子的消费观念,令我担忧。我说:“儿子,咱家最近出了意外,你是知道的,爸爸哪有钱给你请同学过生日?再说,同学过生日,你为何非要请他到那种场所消费?”儿子不以为然:“我知道你最近没钱,可300块总拿得出吧。再说,请班长过生日,我是想让别的同学看看,我们哥们多酷多帅。”

面对家庭困境,儿子不仅不闻不问,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跟父亲要钱去消费。想必故事中的父亲此时一定会悔恨不已,后悔自己之前的无度给予,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

生活中,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不理解父母的苦衷、贪图虚荣、讲究排场的孩子并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不良的消费习惯,其根源就在于,孩子并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

因为不知道金钱的获取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所以孩子学会了不珍惜;因为不清楚父母为这个家庭承担着多大压力,所以孩子学会了不理解;因为不了解生活残酷与现实的一面,所以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多么幸福……

所以,身为父母,就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珍惜并尊重大人为此付出的劳动,进而养成从小节约的好习惯。

父母每天都会对自己的男孩说:“儿子,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每到月末,父母也都会拿回为数不少的工资。孩子尚且稚嫩的思维,还不能明白“工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对工资最直接的感受只能是,爸爸妈妈用工资为自己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所以工资是个好东西。于是,大多数孩子都会将目光聚焦在金钱之上,而忽略了父母在工作中的辛劳付出。

所以,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父母最应做的一项理财教育就是——带儿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看看。

一天,儿子对我说:“我们同学都骑××牌电动车,不到2000块,爸你也给我买一辆吧,要不我那老土的自行车太没面子了。”听完儿子的话,我惊诧无语,怎么在儿子的口中,钱就像大风刮来似的呢!妻子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劳动强度特别大,我决定带儿子到妻子打工的工厂,让儿子感受一下妈妈挣钱的辛苦。

到了工厂,我问:“妈妈工作苦不苦?”儿子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看得出他有所感受。我又问儿子,你妈一天挣20几块钱,你却一张口就要一辆上千元的豪华电动车,妈妈要干多少天这样劳累的活,才够买你要的那辆电动车?儿子虽然不说话,但眼眶里含满了泪水。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付(被pua是什么意思梗?被pua的意思就是你可能被欺骗了。或者正在遭受着pua。我们很多人认为pua只是在男女情感中的欺骗,其实职场、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能会面临被pua。)出了代价,才拥有了现在的生活。”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即便是一些金钱无忧的家长,也应当在生活中施行这一教育方法。要知道,即使你可以让孩子永远远离缺少金钱的烦恼,但再多的金钱都不能给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看到你的付出是汗水、是辛劳,而非单纯的金钱,才会更加地敬你、爱你!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你顽皮的孩子很可能会缠着你陪他玩。此时,你会怎样回答他?

“妈妈(爸爸)很累,因为妈妈(爸爸)想在六一儿童节为你实现一个心愿。所以,妈妈(爸爸)要辛苦地工作赚钱。你能给妈妈(爸爸)捶捶背吗?”

很显然,前一种回答实在很糟糕,因为你忽略了孩子的心情,他多么想念一天没见面的妈妈(爸爸),多么想在你的身边撒撒娇啊,但是你打碎了孩子的梦想。

后一种回答则一举两得,你不仅告诉了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辛苦、为什么不能陪他玩,而且告诉了孩子,妈妈(爸爸)赚钱很辛苦,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辛苦,为你捶捶背、揉揉腰。这样,既告诉了孩子挣钱不易,要体会大人的艰辛,而且密切了孩子和你之间的感情。

男孩看到别的小朋友有钢琴,他也想要,于是整天缠着妈妈说这件事。聪明的母亲没有立刻满足他,她不想让儿子成为呼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皇帝”。在她确认了儿子对学习钢琴的确有兴趣后,她认真地告诉儿子:“钢琴很贵,要用掉好多好多的钱,妈妈要认真地工作一段时间,把钱攒够后才能给你买,你得等一等。”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儿子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当他再次向妈妈提到这件事时,母亲故意面露难色,十分抱歉地对他说:“对不起,钢琴实在是太贵了,妈妈还没有攒够钱,你能不能再等一等呢?”儿子虽然有点儿失望,但还是答应了妈妈的请求。

到了向儿子履行诺言的时候了,妈妈拿出3万元钱,故意叫工作人员将它们换成每张10元面额的,然后将一大堆钱带回家摆在儿子面前,告诉他要花这么多钱才能买到一架钢琴。孩子看到面前的这么多钱,惊讶得张大了嘴。

就这样,儿子通过妈妈的苦心,理解了一架钢琴的价值,他不仅很自觉地爱护这架钢琴,并且非常认真地学习钢琴,因为这是妈妈辛苦工作很长时间,用“很多很多”的钱买来的。

这位母亲是聪明的。对于孩子来说,买一件东西究竟需要多少钱,他是没有概念的。但当一大堆具体的钱放在他的眼前,他就会突然醒悟,原来要购买的这个东西如此珍贵。这样一来,孩子不仅学会了懂得珍惜,更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男孩来说,天性使然的易激动、易情绪化,粗线条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是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一旦男孩养成了花钱随意的习惯,他们就会对“贫穷”和“富有”毫无概念,认为父母为自己花钱是应该的。

有的男孩因为父母不能满足他的一个小小要求,就对父母怀恨在心,觉得父母不爱他,于是对父母进行百般刁难和报复,甚至动不动就“以死相逼”;

有的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为的是供自己的“心肝宝贝”就读名校,将来能考上重点学府。谁知那孩子却整日泡在网吧里,对学习根本心不在焉,对父母的教诲也充耳不闻……

很多父母都认为“儿子需要的,我一定满足”,是对儿子的一种爱。可这种太过富足的爱,究竟会给男孩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无数的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给予孩子太多太好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他们就会永不休止地光顾着索取,而忘记了奉献和创造;如果我们时刻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就会变成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永远地丧失展翅高飞的能力……

有句老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贫穷”反会让孩子“早当家”呢?原来在这句通俗的话语中包含着一个很深的教子哲理:

只有“贫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苦”和“累”的滋味,于是发愤图强,努力想办法摆脱困境;只有“贫穷”,才能让孩子在磨难的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成为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社会栋梁”。所以,家长不如试试以下的教育方法,让你的儿子“贫穷”一回:

某年轻夫妇收入极其丰厚,生活自然过得富裕安逸,他们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是高档电器。但自从他们的儿子出生以后,夫妇俩就故意装扮成“穷苦”人家。

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注意克勤克俭,衣服不再追求名牌、时尚,吃的不再刻意要山珍海味。他们还时不时在孩子面前唠叨: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让幼小的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家里的经济并不富裕。

在夫妇俩“贫穷”教育法的培养下,他们的儿子自小就学会了勤俭和节约,从不乱花零用钱。平日,家里没用的纸箱皮,他会一个一个地存起来,积累够一定数量时,就拿去卖给那些收纸箱皮的人。看到小鬼“当家”的一副认真样,夫妇俩心里乐滋滋的,对儿子的行为赞赏不已。

这对夫妇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可以触类旁通,借鉴一下呢?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孩子习惯了花钱如流水、伸手钱便来的生活,面对父母的拒绝或家境的变故,他又怎么会理解和接受呢?而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意识,长大成人的他也必然会对财富倍加珍惜,并感恩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家长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我们老是在他面前念叨自己以前生活如何贫苦、如何艰难打拼等等“老掉牙”的事情,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孩子反而会嗤之以鼻,甚至反驳道:“都什么年代了,难道你们想社会大倒退,让我们回到你们那个穿破衣、啃红薯的年代?”

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我们不如来点“新鲜”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中下层人们的穷苦生活情景。比如收集一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边远山区人们生活工作的图片、报道和录像给孩子观看,以此触动他们的心灵;或带他们到下岗工人的家里、陪他们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使他们领悟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一个刚12岁的男孩,平日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贪图安逸,还总是逃学。父亲对此忧心如焚,于是就安排儿子到一个朋友的工厂里去做调查,让他观察民工的日常工作。在工厂里,男孩第一次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明白了的父亲的良苦用心……

子女只有懂得贫富的明显差别,才会调整好心态,在对比中学会知足,在对比中学会珍惜,从而自觉反省自己平日的奢侈行为。

男孩是固执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因此,如果我们不让其身临其境,不来点“苦肉计”,他们就很难真正感受到“贫穷”的味道。

放暑假时,妈妈把10岁的儿子明明带到了乡下的大伯家里,让儿子寄居在农村,和农家孩子一起放牛、耕种,吃着油花并不多的饭菜。

从来没有干过什么活的明明自然是十分不习惯,才待了两三天时间,就嚷着要回城里。大伯也不忍心看着白净柔嫩的侄儿受苦,于是劝“狠心”的妈妈来把儿子接回家。可是孩子的妈妈丝毫没有因为电话里儿子的诉苦和哭声而动摇,她还语重心长地教导了儿子一番。儿子明白了妈妈的初衷,于是就安心地住了下来。

两个月的假期生活,明明渐渐爱上了憨直可爱的农家孩子,喜欢上了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而且增长了不少农家知识,学会了很多农活。回到城里后,甚至连他那晒得黑黑的皮肤,也成为了城里小朋友们羡慕的对象。

英国的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父母们,如果你们想让儿子早日成才,那就狠心地让你们的孩子“贫穷”一回吧!

曾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首位的沃尔顿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可谁能想到,身为这样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山姆·沃尔顿,竟会叫自己的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开始为自己挣零花钱。

在孩子们很小时,老沃尔顿的四个孩子就都开始给父亲“打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他们跪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父亲按照他们的劳动量,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

人们常说:对富孩子的教育,要比对穷孩子的教育难得多,因为这些孩子从小生长在黄金窝里,他们并不理解金钱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作为父母,我们更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而“要花钱,自己挣”正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教给男孩的第一个“理财之道”。

美国孩子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许多儿童通过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挣钱,不仅有了劳动的体验,而且对金钱的价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中国并不缺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义绝不逊色于美国的“要花钱,自己挣”。但是,中国父母们所缺乏的,往往是实施这些口号的勇气。

生活中并不缺少让孩子自己赚取零用钱的机会,孩子们也并不缺少勇气和力气,他们只需要来自父母的一点点正确“引导”。

一个日本的小男孩家境很好,可是父母给他的零用钱却很少,因为父母总是告诉他,赚钱要靠自己付出劳动,因为他现在什么都不能干,所以零花钱自然就少。有一天,妈妈对他说:“儿子,你不是想有更多的零用钱吗?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从此以后,小男孩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捡饮料瓶,有时还到邻居家上门收购。靠着卖饮料瓶,小男孩已经挣到了一笔小钱。

读了这个故事,很多父母可能会想,家里并不缺少这点钱,我才不会让孩子干这么“没面子”的工作。持有此类想法的父母需要反省了,难道教育一个孩子从小热爱劳动,懂得用自己的付出去换取收获,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吗?

在此,父母应该知道,人为地扼杀孩子赚钱的想法,无异于在孩子的一生中播下了“无能”的种子。

一位爸爸在他的教子日记里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孩子自己赚钱的好方法:

儿子自从上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向我要钱,“我想要5角钱去买棒棒糖”、“我想买水彩笔,给我两元钱”……每天都要钱,有一天我不耐烦了,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想要钱,自己来挣。”

“你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呀,比如倒垃圾、扫地、擦桌子,这些都可以挣到钱。”

可是,有一天,儿子又对我说:“爸爸,我干了半天,累得腰酸背痛才得到两元钱,怎么样才能少出力多挣钱呢?”

我想了想,告诉他:“你可以用脑力赚钱,只要你给家里提一个好的建议并被采用,就给你体力劳动3倍的工资。”

结果儿子的建议非常多,并且确实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现在儿子上三年级了,在零用钱方面,我们一直对他采取按劳取酬的政策。现在这小家伙不仅爱劳动,还变得很爱动脑筋,“鬼点子”一直向外冒。

“要花钱,自己挣”,做家长的必须对你的小男子汉从小就灌输这种思想。这样不仅能够很快地促使他经济独立,而且还会使他的心理更早地成熟起来。

对金钱没有概念、身上有钱就想花、看上的东西就想要、买了不久又后悔,这是很多男孩甚至成年人都存在的不良消费倾向。

究竟该如何冷却男孩们这“想要就买”的消费欲望,让他们正确看待花花绿绿的世界,合理消费呢?

一位法国的母亲带着6岁的儿子到超市买东西。当孩子看中一样东西的时候,母亲并没有禁止孩子,而是亲切地对儿子说:“来,让我们看看这个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哦,1法郎,你觉得是不是太贵了?如果我们买旁边的那一个,省下一半钱可以买5包你爱吃的薯片,你看要哪一个呢?”

购物结束的时候,母亲又拿出了一些钱给儿子,对他说:“小男子汉,帮妈妈结账好不好?”

在购物的过程中,母亲既给了儿子充分的选择权利,又控制了孩子的非理性消费。这样,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不仅教孩子学会了比较后再购买的理财道理,更在结账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对金钱的认知能力。

除此之外,在引导孩子“正确消费”方面,还有这样三点需要父母注意的总原则:

1. 不可以大量减少甚至停止儿子的零花钱,或用粗暴责骂的方式来控制他的消费欲望。因为突然间收入的减少会使得男孩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转而力图通过其他途径来取得零花钱,进而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2. 父母不应用金钱来衡量一切,平时老用钱来和儿子谈条件。金钱至上的观念会让孩子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形成狭隘、自私的个性。

3. 不提倡为住校的男孩办理各种各样的银行卡。让孩子过早成为“有卡族”,会养成孩子随随便便就刷卡的坏习惯,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消费。

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个性特征的不同,男孩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小涛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不错,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零花钱管理得非常宽松,这让他从小养成了花钱无度的习惯。每次上街,只要喜欢的东西小涛就往家里搬,一个月要问父母要好几次零花钱。但究竟花了多少钱,它们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小涛自己也说不清楚。

“花钱无度”的孩子对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手里有钱就花掉,花完就伸手向家长要,全然不知道所买的东西究竟实用与否,也说不出来钱究竟用到了什么地方。把金钱置换成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物品,对这类孩子来说只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针对儿子的花钱无度,父母可采取“定期定量发工资”的策略,并且申明平时不再随要随给。父母还可帮儿子建立小账本,以确定零花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大人定期做“财务审核”,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此外,当孩子提出无理购物要求时,还可以用缓兵之计,不即时答应,但也不完全否定,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随时向孩子灌输“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要买”的购物原则,让孩子学会暂时放弃。

冲动购物型孩子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立即会作出购买决定,而过后不久又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或发现不值,感觉自己吃了亏,并后悔自己的冲动。很多孩子甚至还会因此而情绪沮丧,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自责。

由于脸上冒出了几颗惹眼的“青春痘”,儿子便天天嚷着要去痘,于是要求我给他买一支去痘产品。但我担心孩子会过敏,而且长几颗痘痘本来就是正常的,哪用得着那样价格不菲的化妆品,所以拒绝了他的要求。没想那小子居然用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把它买了回来,但用了一段时间不见效果又大呼上当。

男孩的个性特征之一就是易冲动,因此“冲动购物”也是他们常犯的一个消费错误。值得提醒的是,当孩子购物后悔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安慰孩子,不让孩子因此而产生不自信和自责的情绪。

针对孩子容易“冲动购物”的问题,家长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货比三家”的消费道理。

一位爸爸带着儿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爸爸把省下来的2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这位爸爸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用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理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不但会精打细算,而且还会有很强的计划性。

某男孩聪明活泼,但惟一令人感到头疼的就是,他一出门就要买这买那。有时父母觉得外面的零食不卫生不给他买,他的小脸马上就会“晴转阴,阴转雨”!

“无限索取”型男孩大多受到亲人的宠爱,大人经常给他带一些小礼物回家,让他习惯了父母给自己买礼物。所以这类男孩一出门就会向父母索要东西,包括玩具、食品等等,受到拒绝则难以接受,大哭大闹。

这时,如果父母为了平息孩子的哭闹而满足了孩子的欲望,这对孩子学习自我节制是相当不利的。在坚持立场的同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的东西,我们一定为你准备;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斟酌情况,决定要不要买给你;但如果你用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来争取,我们一定不会给你买。”

此外,在应对孩子“无限索取”的同时,父母还要保持统一战线。有些孩子会问妈妈要钱去买爸爸说不能买的玩具,或者父母要他做事情的时候,以金钱作为要挟条件,这是孩子逐步在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谈判技巧增加自己的“收入”。对于这种现象,父母要反省教育孩子夫妻态度是否保持一致,并警告孩子,抵制他的不诚实行为。

攀比型的男孩一般比较好面子,很少考虑家庭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商品的实际价值,喜欢花很多钱买高档的商品。对他们来说,拥有别人羡慕的眼神就是莫大的快乐和成就。

儿子得知他的好朋友小超想练习英语听力,就一门心思想送个mp3给他做生日礼物,理由是上次儿子过生日,收了人家一支价格不菲的钢笔,如果不送一个好一点的mp3会很没面子。我平时也教育孩子对待朋友要真诚,要懂得付出,但小小年纪的他送礼就这么贵重,攀比之心如此严重,我真的很发愁。

妈妈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当一个男孩攀比之心严重,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攀比的方式就会逐步升级,最终令父母难以承受。

孩子思维单纯,会在礼物贵重程度与心意之间画等号,认为赠送的礼物越贵重,关系越亲密。作为家长,此时就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理念:礼物的意义在于表达心意,有时候,一些切实的帮助或亲手制作的礼物,反会令对方倍感珍惜;且过分贵重的礼物还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很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此外,家长还应指导孩子不要随意收取别人过于贵重的礼物。

在当代社会里,教给你的男孩一定的科学理财方法是每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父母不应仅仅满足于孩子对钱的了解认识,还要在实践生活中培养、训练男孩的理财能力。

而培养理财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教你的小男子汉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并教给他一些投资的技巧。

一位上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在家长的帮助下,他把自己的积蓄分成两部分。因此,他在银行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账户,其中一个定期账户是用于存放不常用的钱,这样利息高;另一个是活期账户,用于存放日常的零用钱。

在未来的社会,男孩是否能够掌握一些理财投资的方法,对其成长和成功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学会了储蓄,他才能养成节省“自己的钱”的习惯;只有学会了投资,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率先学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理财专家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6元的话,家长就应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3元,等到明天再给你3元,你才能买来吃。”这就是孩子储蓄观念的萌发。

在一些节日,家长或亲戚朋友常会给小孩一些零花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这时,家长就应帮孩子在银行开一个存款账户,让他把所有得来的钱都存入这个户头,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孩子坐下来算:这个户头得了多少利息,并教孩子一些利息的计算方法。

男孩到了六七岁时,父母就应给予他一个懂得为短期目标存钱的思想。比如,孩子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并不太贵的玩具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存钱。父母可以为孩子订一个明确的计划:每天应该存多少钱,存多少天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有目的地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让孩子用“自己攒的钱”得到这个玩具,会比轻而易举地从父母处得来更加珍惜,还可以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年龄段的孩子存钱的耐心至多只能有3个星期,时间太长会使孩子感到灰心,失去存钱的兴趣。大约到了9岁,孩子才能懂得为远一些的目标而存钱的道理。

孩子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3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较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

为了鼓励存钱,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

银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使孩子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的,而是必须先挣来把它存到银行里去,然后才能取出来,而且还会得到多出原来存入的钱的利息。

当储蓄积累到一定的金额,适时地教给男孩一些投资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男孩的探索欲望是很强的,当他知道用适当的方法可以使金钱变得更多时,他就会对此项理财活动充满了兴趣,并为此而变得积极努力起来。

在国外,很多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儿子早早地接触股票、基金、债券、拍卖等理财知识。

儿子要求在他10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母亲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男孩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这时,父亲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喜欢运动的男孩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此后,男孩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

一天,父亲一本正经地告诉儿子:“皮卡丘(动画片的主角)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儿子立刻脱口而出:“爸爸,那把我积攒的那些皮卡丘卡片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父亲帮助儿子在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很高才脱手,给儿子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儿子还小,给他讲解关于投资的知识他也不明白。只要巧妙地将投资的意识融会在生活中、融会在游戏中,孩子自然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你的小男子汉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金融知识的热爱和钻研!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一)

2011-10-04 11:42:35|分类: 教子必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的确,这个天生带有“y”性染色体的小家伙,自出生以后就会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教育困惑:

男孩喜欢冒险,登高、爬树等是他的强项,他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冒险”举动而伤痕累累;

男孩天生是个倔脾气,父母说东他偏往西,父母越说不可以他越是想尝试,父母越是严格控制他越叛逆;

男孩虽然事事粗心,但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男孩很难自我控制,对诱惑的免疫力低下,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使他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因此,多次领教过男孩这些“伟大特性”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上天让小男孩出生,难道就是为了给父母制造麻烦不成?

其实不然。喜欢“制造麻烦”,往往是男孩体内过多的荷尔蒙睾丸素在起作用。睾丸素在赋予男孩男子汉特性的同时,也会带给男孩不安定的个性——坐不住、好斗、喜欢冒险、与同伴竞争、给老师捣

乱……而这些不安定的个性,也恰恰是男孩更富探索欲、创造欲、领导欲的最直接体现。

这也就是说,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教育得当,善于将男孩的个性弊端转变为一种成功的优势,每个男孩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卓尔不群的男子汉!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用在教育男孩方面,也十分适用。如果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男孩正确的引导,男孩体内过多的睾丸素就会促使这些小“捣蛋鬼”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那么,把男孩培养成了不起的男子汉,做父母的应该注意哪些日常细节呢?

本书从分析男孩的性别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针对男孩生活、学习、理财、个性培养、能力培养以及危险禁区等多个方面,为家有男孩的家长总结了100个教育细节。每个细节中,都分析了男孩某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给家长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概括来说,本书给家有男孩的父母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教育男孩的四原则: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

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