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 黄帝
第一章 黄帝天鼋氏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文献记载的黄帝文明要素与红山文化高度契合,所以我认为黄帝族群(古黄族)起源于东北红山文化
二、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三、黄帝天鼋氏引领黄族南下、驱逐太昊氏族、在豫东鲁西立国,都曲阜
四、牛河梁遗址五号地区中心大墓中手握双龟的老人,就是天鼋黄帝,玉龟就是天鼋,是老人的身份证
五、黄帝三分的历史根据
六、补充:黄帝的称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7年
主题词 黄帝天鼋氏
正文如下
一、文献记载的黄帝文明要素与红山文化高度契合,所以我认为黄帝族群(古黄族)起源于东北红山文化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以上观点,都可以与考古资料相证实,谁是谁非呢?如果用图腾(族徽)的观点来解释,黄帝族群的图腾(族徽)就是一笔糊涂帐,因为图腾是唯一的,我们找不到黄帝唯一的图腾。
但是,如果我们根据中国姓氏文化结合远古崇拜的发展变化历史(如开篇所述),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以上都是黄帝所在的族群的崇拜。
黄帝的名字“轩辕”,郭沫若以为轩辕即天鼋进行解释,因为《国语.周语》中有“我姬氏出自天黾”的说法。郭的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天鼋和轩辕一样,都是黄帝之氏族之一。天鼋是大龟,轩辕是车辕和车轩(华盖),代表了黄帝的两个不同的世代。
天鼋黄帝出生的时代,正是氏族争雄称霸的血腥时代,前面我说过,以凶猛和力量型动物和无生命物为氏族的族徽,是氏族社会的主要标志,这是对氏族时代人类的战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姓族时代,人们对食物之源十分感激,对威胁之源十分崇敬,所以他们的崇拜都是人类能够获得的动植物或者无生命物和不能控制的需要敬而远之的动植物或者无生命物。氏族时代,人们崇拜的是力量型和凶猛型的动植物或者无生命物以适应获得战争胜利的需要,天鼋作为黄帝的称号,是提高氏族战力和威慑力的需要。
黄帝之黄,最初的文字造型是“佩玉之人”,在天鼋黄帝时期也变成了“一只乌龟的正面”形象。龟在上古,属于四大灵物之一(另三大灵物为龙、凤、麟)。黄帝族人以天鼋而发达,他们对龟精心进行了研究,对龟的各方面都力求给予灵性的表达,所以丰富了“黄”的内涵,此时黄代表的是天鼋的“德”,天鼋黄帝因得“神龟之助”而君临天下,才是正确的解释。“土德”的认识害苦了中国人,误导后人们一直把“黄”跟“土”联系在一起,黄帝也就跑到了黄土高原上去了。
姬,是黄帝的母姓,从女,从臣,臣,也是一只乌龟从侧面看的写法,所以“姬”就是天鼋的继承。“姬”的本来面目是从“女”从“巳”(蛇),因为黄帝族群的早期主体崇拜是“巳”(蛇)。但是在天鼋为黄帝时,主体崇拜是天鼋崇拜,所以“姬(女巳)”被改造成了“姬”,表明天鼋黄帝时期族群中蛇的主体崇拜地位已经让位于天鼋。
云是黄帝名官制度,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说明黄帝时期也崇拜云,以黄云为贵。
还尚有一说,黄帝出自有熊之国,这个熊呢,并不是四点水,而是三点水——能(读音能),是龟鳖之类的水族动物,历史也有“鲧化黄熊”的传说。实际上,“能”在这里指的是黄帝族群历史上存在的黄能崇拜,黄鸟、黄蛇、天鼋、黄熊、黄云,都是黄能。当然,有熊也是黄帝的一个世系。(以上引用自黄饮冰著《远古的崇拜》)
二、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在黄人从东北南下后,黄帝逐渐统一了上古中国东部,把东部诸胡、诸尸(夷)纳入自己的统治,《盐铁轮》就说黄帝杀两昊、蚩尤为帝。两昊就是诸胡的代表。在蚩尤与炎帝发生矛盾的时候,黄帝借机把炎帝族群纳入自己的统治,并以炎黄联军为基础,战胜蚩尤。蚩尤是神农在中原的势力代表,蚩尤被打败,神农的天子地位就不保了,诸侯咸归黄帝,黄帝取代神农的天子地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华夏就进入到黄帝华夏时期。这一段历史,我在《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有专门的论述。
黄人南下和黄人奠基中原的历程中,黄帝历经三个氏族,天鼋氏族、有熊氏族和轩辕氏族。在古籍中,轩辕和有熊混在一起,天鼋隐约可见。有熊立国于新郑,轩辕立国于涿鹿,天鼋崛起于山东,立国于曲阜。天鼋是黄人南下中的第一个担任男黄帝职位的氏族。天鼋氏之鼋甲战士所向披靡,奠定了黄帝一统上古华夏的伟大事业。
天鼋氏是姬周的祖族。姬周是很有文化优越感和宗族意识的,他们说自己是“天鼋的后裔”当然是可信的。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多见“天鼋”二字,证明姬周与天鼋的关系。《国语.周语下》也记载周朝人说“我姬氏出自天鼋”。我的解释就是天鼋氏是引领黄人南下的第一位男黄帝,这个第一位男黄帝就出自黄人之天鼋氏,以后黄帝之位才流转到黄人之有熊氏、黄人之轩辕氏。我们一般所说的黄帝,都是把天鼋氏、有熊氏和轩辕氏混为一谈的轩辕黄帝。
姬周在取代殷商的时候,就说过很霸气的话。在《尚书.周书.召诰》中姬周就霸气地宣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是说上帝改派他的大儿子姬周接收大殷国的统治。对于殷商来讲,甚至是夏后来讲,姬周才是皇天上帝的大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姬周是天鼋黄帝的后裔,天鼋黄帝是引领黄人南下建立基业的第一位男黄帝。所以,周人是天鼋黄帝的后裔,不是有熊黄帝的后裔,也不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当时估计殷商听到了姬周的昭告,也是十分服气的。
三、黄帝天鼋氏引领黄族南下、驱逐太昊氏族、在豫东鲁西立国,都曲阜
我反复在说,《史记.五帝本纪》是从轩辕黄帝开始的,因为黄帝作为天子的称号,是从轩辕黄帝代末代神农氏开始的,轩辕登帝位前,黄帝的称号是黄人之帝的称号。
我同样反复在说:大约在距今6000年以前,上古中国已经形成六大姓氏联邦。处于西北的是炎帝姜族集团,处于东北的是黄帝黄族集团,处于东部的是太昊凤集团,处于东南的是天虞鸠尼集团;处于西南的是王母吴族集团,甘陕晋豫的是女娲神农(伏羲)风族集团。
到距今5600年到5300年,地球进入一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导致了炎帝姜族集团东迁和黄帝黄族集团南下。这样就产生了向南的挤压效应,也许就是这个向南的挤压效应,导致在距今5300的时候,古城在上古中国普遍出现,上古中国迅速进入城国林立和城国联邦对立时代,对立的主体依然是以上的六大集团。(不要奇怪,我一直是把炎帝与神农、太昊与伏羲分开叙事的)。
单就古夏王朝(女娲(伏羲)神农集团)北部来讲,距今5300年到5000年的局势是:天鼋黄帝带领黄族压到了当今河北的桑干河一线,炎帝带领姜族压向了甘南、陕南、晋南一线,这就把女娲神农(伏羲)的北线压缩到了今关中、黄河南岸。为什么在考古中发现了距今5300年时代的关中杨官寨遗址、河洛双槐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呢?因为这些都是女娲神农(伏羲)集团的北部防线,以双槐树古城为北部防线的指挥中心。这个时候,女娲神农(伏羲)集团也在向南扩张,越过桐柏、大别山一线,进入鄂东北,经枣随古道进入大富水,建立门板湾古城,此时大富水以西的石家河等地已经被西王母集团占据,建立了一系列城池,所以南下的女娲神农(伏羲)集团向东进入澴川地区,建立叶家庙古城。这就在江汉地区以大富水为界,一度形成了西王母、东神农的对立局面(向南发展的以神农族群为主)。东部的太昊集团向西压到了豫东,向南压到了江淮及东南,处于良渚的天虞鸠尼王国,与太昊集团进行过几百年剧烈的拉锯战,到凤少昊时期,良渚一度被纳入了凤少昊鸟王国中。
古黄人迁徙示意图
我在《华夏古代国家——氏国》一文说过一个观点,就是姓族社会向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的战争,成为了女性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男人通过战争获得了军权,取得了军事首领——王(后)的地位,间而通过军事权力取得了军权和神权,成为了男神而帝者,完成了女帝君到男帝君的权力转移。在女娲神农(伏羲)集团,在对北防御对南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个军事首领,北部的军事首领是伏羲氏,南部军事首领是女娲的夫婿之族——神农氏。实际上伏羲来自神农氏,因为在女娲神农组成氏国联邦期间,女娲、神农是婚姻氏族,女娲的历代夫婿来自神农氏,神农承袭了伏羲之称号。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女娲神农联邦完成了女权到男权的转换,神农氏成为帝君。促成这个权力转换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可以推测:一是北部女娲(伏羲)的军事失败。炎帝姜族太强大,炎帝姜族横扫了仰韶文化区域(也就是女娲(伏羲)主导的区域),摧毁了女娲(伏羲)驻守的古城,导致了古夏王朝北部领土的丧失。证据是在考古上仰韶文化消失于距今5000年,双槐树等古城也是在距今5000年消失;二是在同期南部的神农氏完成了对湖北湖南的统一,并与西王母形成了暂时的联合,西王母的战斗氏族——蚩尤氏族被纳入了神农氏麾下。在北部尽失的情况下,处于豫南江汉的神农氏北上,先是灭掉了斧燧氏、解除两昊的威胁,再进军豫北驱逐炎帝恢复古夏王朝北部疆域。在考古上也可以应证,距今5000到4900年,豫北豫西出现了新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是河南最早的龙山文化,实际是江汉的曲家岭文化北上所形成。我早说过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纯神农文化。
距今5000年到4800年,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迅速发展成了河南龙山文化,并且统一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西部、湖北,形成了一个以大别山为中华山的基本文化特色一致的龙山时代,所谓的基本文化特色,就是崇黑文化,这个时期,就是神农为天子、统一天下的时期。
对于这个时期,可以看看《逸周书.尝麦》的记载: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对这个记载怎么理解呢?我以前多次论述:神农族群的祖族是湖南彭头山形成的古夷人的一部——糯农部(华尼-夷),在距今7800年时期,彭头山周边地区遭受中国史前的第二次大洪水袭击,彭头山为中心的澧阳平原遭受洪水毁灭性打击,居民四处迁徙。古夷人糯农部向北迁徙到鄂西北山区,最终在古三峡地区发展出大溪文化,随着第二次大洪水的逐渐消退,古夷人糯农部一部进入江汉平原发展,并以江汉为中心,向南再度发展到湖南澧阳平原;古夷人糯农部一部向北发展到豫西、关中,与古夏人(华尼-夏)西支融合,发展了半坡文化(距今6800年到6300年),因为掌握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粟种,南方的古夷人糯农部在半坡地区演变成了中原神农氏;大约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神农氏东迁到豫西,与西迁而来的女娲(伏羲)族相遇,两族建立婚姻关系,结成婚姻联盟,神农氏族成为女娲氏族的夫婿,承袭伏羲之称号,两族联合兼容其他诸族,在豫西创造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距今5000年到4800年左右,神农氏为主体创造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纯正的神农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是龙山文化的源头。到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一个文明实体——神农文明就出现了,神农文明基本实现了上古中国中西部的统一。
《逸周书.尝麦》的记载可以与距今5000年到4800年时期相对应。神农取代伏羲,尊伏羲为天皇,自己为天子。神农天子设炎黄二人为二后(王),并制定了法典制度,命炎帝分管二卿(蚩尤和凤少昊),建立神农为天子的北部中原秩序。二卿的分工,蚩尤为天官,凤少昊为地官,炎帝却命令凤少昊主持天子神农未完成的奖赏的颁发典礼。蚩尤对炎帝的安排并不服气,认为自己应该代天子神农主持颁奖典礼,所以蚩尤驱逐炎帝,与炎帝战斗于涿鹿之阿,到处都能听到打斗的声音。炎帝很害怕,于是去请求黄帝的支援。黄帝把蚩尤俘虏,并在中冀杀死蚩尤。黄帝用武力帮助炎帝报了仇,用大正恢复了秩序,并向神农报告了情况。把杀死蚩尤的地方叫做绝辔之野。于是黄帝命凤少昊清为司马、统帅鸟师,以明确五帝(五方神,非后来的五帝)的职责,所以少昊又被称为质。由于制度完备并一致坚守,所以至今没有引起混乱。这记载的是天鼋黄帝平息炎帝、蚩尤之争的功绩,这个功绩被神农所肯定。被杀蚩尤是蚩尤氏族的首领蚩尤,蚩尤氏族还在,接着发生彗星撞击事件,神农携蚩尤氏族退回江汉。
所以在距今5000年到4800年,上古六大集团就已经归在了神农天子的统治下。炎帝、黄帝为二后,蚩尤、凤少昊为二卿,良渚古国被少昊归并,西王母被神农联合。这个统一是形式上的统一。
在公元前2800年到2600年之间(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数颗彗星在北到陕晋冀中部、南到陕南豫北和山东北部的广大的地域内与地球相撞击,且在北方形成滔天洪水,气温也急剧下降,神农氏的北部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炎帝的势力也损伤巨大。北部又陷入失控状态。不过,黄帝和少昊的力量损失不大,因为他们正好在撞击区域之外。北方的势力发生逆转。在这个期间,天鼋黄帝带领黄族跃进到山东,驱逐太昊,占据了豫东鲁西南,都曲阜。在天鼋黄帝的帮助下,良渚古国复国,君王由有虞氏换成了成鸠氏。两昊实力恢复,又驱逐天鼋黄帝,天鼋黄帝让位于有熊。有熊黄帝退回新郑有熊国。
在公元前2600年前后,中原地区、华北地区气候再度恢复正常。神农族群的一支——蚩尤族群再度北上中原,把神农文化再度扩散到了豫北、豫东和豫西,所以在考古上可以看到,公元前2600年以后,河南的龙山文化在豫东、豫北、豫西再度兴旺起来了。这个使河南龙山文化(神农文化)再度兴旺起来的功臣是神农族群的蚩尤氏族。
在公元前2600年以后,中原地区、山东和江淮就有多股势力存在——蚩尤族群、炎帝族群、黄帝族群、太昊、少昊、帝俊等势力。多股势力中,炎帝是西北而来的游牧民族,原本势力最强,经外星撞击事件后势力变弱。炎帝也就是《逸周书.尝麦》记载的赤帝。黄帝和两昊之间战争不断,势力也被消弱。
蚩尤进入河南,与东部的两昊建立联盟,形成对豫东鲁西南的有熊黄帝的统一战线。有熊黄帝也不敌蚩尤,最终在河南不能立足,被驱逐回到涿鹿故地。有熊黄帝退位,轩辕黄帝登位。历史就进入到《史记.五帝本纪》开始的时刻了。尽管混战,但以神农为天下共主的天下格局依然保持。(以上来自 《高庙遗址才是原始的神州和最早的中国》)
根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居空桑,空桑为陈留,故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蚩尤第二次北进时,黄帝居新郑,炎帝居空桑(陈留),二帝均被蚩尤驱逐到北方。
根据《帝王世纪》记载“蚩尤氏强,与榆网争王于涿鹿之阿”,这条记载,就注定了蚩尤再次失败的命运,同时为黄帝再兴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牛河梁遗址五号地区中心大墓中手握双龟的老人,就是天鼋黄帝,玉龟就是天鼋,是老人的身份证
牛河梁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查可以公开得到的资料可知:在整个牛河梁的积石冢群中,手握双龟者,仅此一人。在中国现今已挖掘的古代墓葬中,手握双龟者,也仅此一人。这一点就是牛河梁五号地区中心大墓主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这座大墓距今5400年,与天鼋黄帝出现的年代高度契合。
牛河梁五号地区中心大墓(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大墓有大型土圹(kuàng,墓穴),墓口长3.8米,宽3.1米,深2.25米,墓穴大部分已凿入风化基岩,墓壁起台阶,南北两侧起三层台阶,东西两侧起两层台阶,有大型石棺,以长条形石板平砌,每边约6-7层,前后挡板并以整块石板立砌,棺内壁长1.98米,宽0.55米,无底板,有顶盖,为大块石板叠搭而成,盖板以上有封石。
墓中单人仰身直肢葬,为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玉器7件,包括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各1件,玉璧和玉龟各一对。勾云形玉(洋玩具是什么梗?该梗来自网上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外国人叫洋人,外国酒叫洋酒,外国玩具叫什么?很多人会随口答出:洋玩具。)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以上墓葬资料来自网络)
我之所以认定这位老人就是天鼋黄帝,就在于我对古黄人崇拜的研究心得。头枕双壁,这是帝王级别的人物才敢接受的待遇;手握双龟,是表明其出身和权力的来源,因为龟代表的是天鼋,这位老人来自天鼋氏,以天鼋之德建功立业,号令黄族;勾云形玉器既是云崇拜的体现,也与历法有关,勾云形玉器之四角是“二分二至”和“四时”的象征,预示的是“授时”权,授时权在远古就是顶级王权。箍形玉器与勾云形玉器一起使用,起到沟通天神的作用,这就是顶级神权。这样一位顶级人物,只能是天鼋黄帝。
据说在牛河梁的积石冢中,有不少遗骨是二次下葬,也就是说,是从别处移过来的。这也与天鼋黄帝带领黄族南下有关。牛河梁应该是超氏族的国家墓葬,是南下英烈墓园。天鼋黄帝在南下途中死亡,鼋甲战士在南下途中战死,都会回葬牛河梁,这就是落叶归根、荣归故里。
从南下英烈墓园的角度看,所谓的牛河梁女神应该是南下的第一位女黄帝,因为战争的原因,在南下途中女黄帝转换成了男黄帝天鼋氏。
在共工霸九州时期,少昊青阳氏就带领颛顼退回东北老家,经过多代颛顼的努力,黄族才再度君临中原。
五、黄帝三分的历史根据
我说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轩辕黄帝,所以直接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司马迁的这个记载,是很符合上古帝王名称使用习惯的。上古帝王是单名,没有那么多称号。三家给出的注释是多此一举。这个黄帝,就是轩辕黄帝。
再看《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郑也”。这个黄帝,实际就是轩辕黄帝。因为轩辕有圣德在有熊接受黄帝之位。有熊是哪里呢?是郑,即当今河南新郑。是谁把黄帝之位传给轩辕的呢?是有熊国的国君黄帝有熊氏。“有熊”在河南至今都遗留很多遗迹,如以“熊”命名的山,以“能”命名的地名。“熊”是“能底下三点水”之讹传,而“能底下三点水”也就是“能”,黄族的基本崇拜可以归结成“黄能”。
“黄帝都涿鹿,于周官职方氏幽州之域也”这个都涿鹿的黄帝,是轩辕黄帝。
“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居轩辕之,故因以为号,治五气,设五量。及神农氏衰,黄帝修德抚民.诸侯咸去神农而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版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有妃生二十五子。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这个记载,把有熊黄帝的姓(姬)给了轩辕,把轩辕三战的对象搞成了神农(应该是炎帝),除此之外都是轩辕所为。
“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日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日绝辔之野”结合《帝王世纪》“炎帝戮蚩尤于中冀,明其地曰绝辔之野”的记载,可以知道黄帝与蚩尤有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天鼋黄帝帮助炎帝战胜蚩尤;第二次是轩辕黄帝自己战胜蚩尤。
“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于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这个记载明显说的是轩辕,但是轩辕未都过曲阜,这个“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的黄帝,就是迷雾中的天鼋黄帝。
我们现在知道的黄帝世系,是轩辕黄帝世系。黄饮冰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端午节。
六、补充:黄帝的称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7年
黄帝称号开始的时间,在古籍记载中氏可以追寻的。《汉书·律历志》中记载说“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按此黄帝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29年 78年)3707年,距今就是5707年。这与红山文化进入最盛期的考古历史是一致的。所以我说洪山文化是女黄帝时代,黄人南下逐渐过渡到男黄帝时代。
黄饮冰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补充。
注释:《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桮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从我所确立的古黄人历史看,《汉书·律历志》记载的两个纪年都与古黄人的历史相吻合。古黄人前文化是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年前,距元凤三年就是6000多年;古黄人文化是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那么以黄帝这个黄人最高祖神称号出现开始,距今6000年到5000年,距今5707年正好在红山文化中期,这与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一致的。黄帝最初的身份是“神女而帝”的女黄帝,南下过程中因为战事频繁,男性黄帝代替了女性黄帝。第一代男性黄帝就是天鼋黄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