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评电影《时时刻刻》-利来w66国际

电影《时时刻刻》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由斯蒂芬·戴德利执导,于2002年12月上映,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九项提名。

影片通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为线,利用蒙太奇手法交叉剪辑,将三个不同时空女性一天的生活同时推进,通过弗吉尼亚·伍尔夫道出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在某一天,恰恰在那一天,即是她的一生。”

1921年,在英国小镇里士满休养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构思着《达洛维夫人》这本书,这一天,她终于让丈夫伦纳德同意搬回伦敦居住。

1951年,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劳拉·布朗,正在读着《达洛维夫人》这本书,这一天,是丈夫丹的生日,但她却决定去自杀。

2001年,在美国纽约居住的职业女性克拉丽莎·沃恩,过着与书中达洛维夫人相似的生活,这一天,是她前男友理查德获得诗人终身成就奖的日子,她为他筹办了一场派对,理查德却跳楼自杀了。

三位女性通过不断的选择,展现出她们的性格,使各自命运的规迹逐渐清晰。

什么制约了选择

影片以三位女性“要自己买束鲜花”为引,交代了她们各自所处的环境。

影片中,弗吉尼亚正在写《达洛维夫人》的开头:“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束鲜花。”而她家里的花却由女佣买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买花是佣人的事情,社会习俗剥夺了她买花的权利。

劳拉正在读《达洛维夫人》这本书,她在读:“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束鲜花。”这天是她丈夫丹的生日,她想为丹去买束花,但一走出卧室就看到丹为她买的花,她被照顾着,同时也被剥夺了买花的权利。

克拉丽莎说:“我想我要去买些花。”于是她去买花了,她有买花的自由。

她要自己买束鲜花

影片中有很多“小事”在三处时空的同一时段上演,比如,关于早餐:

弗吉尼亚被丈夫要求按医生规定吃早餐“有必要的话我会强迫你吃饭。”

劳拉被丈夫要求做一名好母亲,以孩子的名义胁迫“你在这里,他才肯乖乖用早餐。”

克拉丽莎有用餐自由,但她会检查生病的前男友理查德是否吃过早餐。

小事吗?影片中弗吉尼亚构思着她的书:“她会死去,这就是接下来要发生的,她会自杀,她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自杀。”

不,它不是小事,这些事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你的思想,你的允许,你的选择,不仅仅只是外部的制约。

你有选择的权利,哪怕是死,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的权利

弗吉尼亚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时时刻刻都争取着自己选择的权利,在每一件事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弗吉尼亚的丈夫伦纳德用医嘱要求她吃早餐时,她灵光乍现:“我觉得我知道小说的开头怎么写了。”写作为大,伦纳德无奈地表示同意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神情。她所写的开头就是“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束鲜花”,通过达洛维夫人强调了“自己”的重要性。

在弗吉尼亚要去周边散步时,又通过向丈夫撒娇达到了目的。

哪怕写作时用哪支笔,她也会做选择。但她的写作空间却被女佣随意闯入,打断写作思路。她愤怒了,于是,即使不愿意和女佣打交道,她也鼓起勇气,报复性地差遣女佣耗时2小时去伦敦买姜糖。

弗吉尼亚的选择

对留在里士满过平静死寂的生活,还是回到热爱但会使她生病的伦敦,弗吉尼亚的选择非常坚定:“我宁愿在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感受震撼,也不愿意在郊区的一片宁静中麻木自己。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病重的,甚至快死的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继续活下去。如果非要我在留下和死亡之间选择,我宁愿***。”

 劳拉不愿意辜负社会、丈夫对她的期待——成为一名“贤妻良母”。她的自我只能被(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4。合数是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自然数从0开始。)包裹在沉重的角色外衣之下不见天日。

她全程微笑,送丹上班,扮演着贤妻的角色,但在离开丹视线时,她的表情变得极度痛苦。

为丈夫亲手做生日蛋糕也是贤妻必须做的事,她对儿子理查德说:“我们要烤一个蛋糕来告诉他,我们爱他。”面对理查德的提问:“要是不这么做的话,他就不知道我们爱他了吗?”她楞了一下,很无力地回答:“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这句话里没有劳拉的选择,她被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裹挟着,身不由已。没有选择权利的女人更像是男人的所有物,一只笼中鸟。在女邻居来访,谈及各自家庭时,有这样一场对话:

劳拉:“他们(丈夫们)从战场上回来,他们值得拥有这一切,不是吗?毕竟他们经历了那么多。”

邻居:“他们值得什么?”

劳拉:“我不清楚,我想,是我们,还有这一切。”

劳拉的生活

在丹的生日晚宴上,他提及在战场上就希望和劳拉一起生活时,劳拉的脸色微变。那是她做“贤妻”的开始。

劳拉真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吗?只要她想去选择就可以选择。《达洛维夫人》让劳拉意识到了自我,意识到了她可以做出选择。

人终有一死,劳拉想用这种方式离开令她窒息的生活。最后,因为还有四个月就要出生的腹中胎儿,她做了一个更为艰难的选择:在生下孩子后独自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出真实的自我。

克拉丽萨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了她极大的自由,她自己赚钱,生活优渥,与同性伴侣一起生活,通过科技的帮助有一个女儿。她拥有选择的权利。

然而克拉丽萨生活的意义却完全依附在前男友理查德的身上,她与理查德拥有一段18岁的美好恋情。理查德是一位身患艾滋病和精神病的诗人,克拉丽萨通过长年照料他的生活来实现与他的共生。她选择活在过去,如达洛维夫人般“总是用狂欢掩饰寂寞”。

克拉丽萨要求理查德吃早餐、按时吃药、打开窗帘、摆放鲜花、整理房间,这一切都未经理查德的同意,而理查德也放弃了他的选择权,他盼望着克拉丽萨的到来,他的现实生活依赖克拉丽萨。

但当克拉丽萨通知理查德必须参加为他举办的派对时,理查德发出了质问:“我想我一直苟且地活着只是为了取悦你,我的生命由你决定,是吗?你自己的生活呢?只有等到我死,你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你自己了,那时你将怎么办呢?”他在克拉丽萨接他去参加派对时选择了跳楼,他选择不再为别人而活,他选择放手,让克拉丽萨去面对真实的当下生活。

克拉丽萨的生活勇敢选择 直面生命

现实生活中,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每写完一本书后都会出现病兆,但是,她依然选择坚持书写,直到完成小说《幕间》一个月后,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她选择了自杀。

理查德自杀后,母亲劳拉接到通知,在当晚赶到克拉丽萨家中。她说出当年离家后,整个家庭为此付出的代价:丈夫丹在很年轻时就死于癌症,女儿也去世了,整个家只有她一个人还活着。但当劳拉只能在死亡和离开中进行选择时,她用承受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为代价,听从了自己内心召唤——离开,去真正地活着。

理查德的死亡粉碎了克拉丽萨生活的意义,迫使她必须面对当下的生活,劳拉的选择更让她明白必须去直视人生,勇敢面对。克拉丽萨终于选择回到当下,活在当下,感受当下的幸福。

克拉丽萨的女儿听完劳拉坦诚的述说后,对她的态度从刚见面时“小说里的怪物”,到主动给劳拉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举动代表了年轻人的选择——对祖辈因选择而造成的伤害予以谅解。

直面生命

导演在影片开片和结尾处选取了1941年弗吉尼亚走入河水中的镜头,以她强有力的选择在整部影片的首尾打上了结,以弗吉尼亚写作《达洛维夫人》时的思考为线,将影片中所有碎片连成一串晶莹的宝石项链,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引出关于选择、关于权利、关于生命的思考。

去看透生命,热爱生命,遵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选择,直面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网站地图